大学时,为了赶一篇主题报告,我们宿舍六人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后来发现,阿吴的报告内容往往是最精彩的:最低程度的雷同率(甚至接近5%)——对雷同率的评判标准是:5%意味着报告在系里已经是前三名了。我问她:我们都是通过网络渠道搜索的信息,为什么你的可以这么精彩?好多论据是我们完全找不到的。阿吴说:只要掌握好搜索资料的技巧,你也可以做到。
搜索资料的技巧?搜索资料还需要什么技巧吗?一般通过网络找到切合主题的信息就可以了吧?但是,《怎样玩转信息》告诉我,想要得到更精确的信息,只利用网络是不够的。
《怎样玩转信息》的三名作者用特殊的方式——插图,来向我们讲述,该如何更好获得信息。其中一名作者是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图书馆本科生服务部门的主任;而C.迈克尔·豪尔既是一名作家,又是一名动画师,可以想见,他们二人编著的内容指向性非常明确:教授大学生信息辨识能力。另外的凯文·坎农则是许多教育类和虚构类图像文本的插画家,他将编写的内容以轻松有趣的插图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让看这本书的人只需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就可以掌握非常实用的信息查阅、辨识技巧。
在全面了解使用技巧前,我们可以来看看自己在查找信息时,是不是也有这些情况。
一、查找信息时,你也犯了这三个错误吗?
1.利用查阅网站查找讯息,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
工作之后,我常常要写报告。通过百度进行信息搜索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只要输入某一两个词语,自动联想就会跳出需要的内容。一开始,我非常依赖搜索工具的这个功能,直到有一次,组长问我:你没有发现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吗?——在工作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需要用多种社会学、心理学理论来结合现实进行分析。我愣了,细细检查之下才发现:原来百度的信息是可以人为修改的,查找到的信息很多都有可能被他人编辑过。
在那之后,我对网站信息保持着一种警惕的心理:它们确实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资料,但这些资料的准确性是值得被质疑的。
2.对期刊和数据库认识不深刻,以为自己查到了信息的“结论”。
工作之后,为了更好了解行业的发展情况,我会花钱购买网上期刊。有一次跟朋友聊天,说起某个近期比较流行的理论观点时,我信誓旦旦:我刚刚看过那片研究期刊,肯定了解得更深入。朋友直接反驳我:你说的这个结论,应该还没有得到具体的论证吧?这应该知识作者的看法吧?我顿时无法反驳。是的,我把研究推导出来的某一个可能性当成了结论:这个结论是作者也无法明确验证的。
在阅读期刊、引用期刊内容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错误地把某个可能性当成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夸夸其谈地为其“定性”。
3.图书内容有偏差,以为自己接触到了“事实”。
为了更好完成调研工作,我需要查找地方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里,我找到了一本清代地方志。正当我准备下手开始查找资料时,领导阻止了我:除了这本地方志,你还找到其他资料吗?领导说:“除了地方志,你还需要查找其它史料,例如口述史之类的,这样才能和这本地方志互相印证。”
我们常常设定图书知识是没有偏差的:常识告诉我们,图书如果出现知识性错误将不可能被出版。但事实上,认识是有片面性的,我们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事实。
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呢?
二、信息过载导致我们获取的内容有可能是片面的。
1.搜索引擎作用下,你只会看到了自己想看的。
《怎样玩转信息》里告诉我们,在网络环境里,人们常常无法对元数据(用来描述数据属性的信息。利用元数据,人们可以清晰地找到需要的信息)给出明确的核定标准,这就导致搜索资料时,搜索引擎会通过大量的数据累计来辨别最受欢迎的数据:这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你个人的喜好倾向。
受欢迎的内容就是你要找的准确信息吗?这显然存在不确定性。但实际操作中,搜索引擎将受欢迎程度与信息质量等同了起来——这意味着,搜索引擎默认了“越受欢迎、信息越准确”这一假设。由此可见,在搜索引擎里,一旦搜索的内容未引起其他用户的兴趣,你极大可能会搜到低质量的信息。
你看,一旦你对搜索结果没有极大把握,你只会找到你想看的内容。
2.信息传播渠道增多,辨别难度增加。
在历史长流中,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交流方式的演进与传播,越来越多的信息向我们迎面扑来:从前是人们寻找信息,现在则是信息占据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工具被开发,人们不再只是依靠传统的书信、书籍来传播信息,以用户为主导的开放网站成了人们主要的传播工具。传播信息的方式越多,我们辨别信息来源、真伪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人云亦云是我们每个人曾经或正在犯的错误。
3.每个人都是作者,他们只生产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在书中,作者明确地表达了这么一个观点: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普及,使人们创造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高:只需要连上网络,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你知道的,我们随手一个复制、一个粘贴,就可以创造出无数的信息。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好处之一,在于人们越来越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消息,而人们又常常根据自己对事件的理解程度、自己的喜好与立场来发表信息;紧接着,这些信息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传播出去……我们成了万千自由表达者中的一名,轻松地生产着带有情感偏好的内容。
既然信息从生产到传播都有可能存在失真的情况,那我们应怎么做才可以获得准确的信息呢?
三、利用好这三个办法,它们可以帮助你找到准确的信息。
1.优化搜索内容,让搜索引擎为你所用。
网络普及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人们可以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但很有可能找到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偏差,那怎么做,才可以既利用了网络的便利,又避免了不足呢?
马特·厄普森在书中告诉我们,要善用这一方法,在于改变搜索词语组合。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优质信息,它将会是信息搜索的关键:拆分中心论点,去掉赘语,将剩下的有用关键词组织成中心论点的核心。紧接着,运用一些与之相关的或者可以替代掉核心词的同义词、近义词。然后,运用“和、或者、排除”这三个词——它们就是作者介绍的“布尔运算符”,来缩小或扩大搜索范围,以便查找到更准确的信息。之后,给已经缩短的核心词加上各种附属词,例如“理论”等,来让搜索的内容更多地为你所用。
但网络搜索信息也可能过大过空,这个时候,就要重视期刊和数据库的作用了。
2.重视数据库搜索技巧,让搜索的期刊更贴合你的论述。
基于大多数的期刊都需要付费,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并没有办法可以给到完整的论文信息,这个时候怎么办?从图书馆的官方网站进去吧,你可以更准确搜索到需要的信息。作者在书中如此说道。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期刊保存的文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我们该如何较快地查找到需要的文章呢?作者提供了一个思路:巧妙运用文档的摘要——它指的是一句或者一段描述论文内容的话语。我们从摘要就可以清晰认识到这是不是我们想要查找的,从而快速提高筛选速度。随后,再简单地点击链接,让数据库提供一份我们筛选过后的论文清单。
同时,作者还提醒我们,一定要注意“同行评论”限制(可以帮助我们排除很多没能通过同行评议流程的搜索结果)和“全文”限制(它能排除搜索结果中不提供论文全文的部分,例如正处于学术“禁锢期”的最新论文)。想要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可以寻求图书管理员的帮助,他能够协助我们获取即便是数据库中没有得到的论文信息——通过调取其它图书馆的资料。
到这里,我们获取的也只是线上的论文信息,如果还需要更准确地引用它们,我们还需要下载PDF文档,将其打印、保存下来。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利用数据库查找信息的过程。
获取信息的工作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还需要对信息进行评估。
3.多角度评估信息资源,让获得的信息更贴近事实。
在书中说,作者表达了对我们的期望:希望我们在使用信息时更慎重、更清楚信息的来源——如此我们才能辨别信息真伪,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错误给自己报告造成损失。因此,我们需要多角度评估信息。如果把有效信息称为宇宙,那么无效信息就相当于太空中无处不在的垃圾——只有越过它们,你才能看到你想要的整个世界。那如何评估更有效呢?
从信息的来源上,我们可以提这么几个问题:信息来自哪里?谁制造、倡议、发布了这些信息?信息的来源是什么?作者是谁?哪个机构负责出版(纸质版或线上)这些信息?作者和出版方在论题相关领域有足够的权威吗?
从信息的受众来看,我们应该仔细核查它是学术型资源,还是大众型资源。在这个有明显相对性的概念里,作者是否采取了足够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是不是对学术型受众采取了大众型的语术,而对大众型受众采取了过多的学术名词?
从信息的结论来看,作者有足够的论证足以推导出结论吗?给出的相关信息——例如引用、备注是否足够完整呢?
上述的这些问题,都应该基于这么一个重点:作者提供的信息对你是有用的。如此,它才值得你耗费精力来执行这么一个过程:找到一个、评估一个、确定是否保留,循环往复。
优化搜索内容、巧妙使用数据库、认真评估信息资源,如此,我们就有可能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准确信息,从而提高报告的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