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国时代德先生和赛先生走进我们的视线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时间,但科学的意识并未深入人心。看看四处转发的文章,流言四起,各种缺乏数据佐证和理论研究的结论大行其道。对比国内外畅销书的类型,国内大卖的书籍往往都是伪科学书籍的类型居多,心理学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在《对伪心理学说不》中写道:“在今天的大众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主题,更有一些伪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欺世盗名,从中渔利”,实际上,在科普这个领域里,与心理学的现状并无多大差别。
物理学家万维刚的专栏合集《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什么是“理工科思维”?作者借用了卡尼曼《思考,快与慢》里对人脑“系统1”和“系统2”的划分,即前者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对眼前事物进行第一判断,后者则须集中注意力进行缓慢费力的计算分析。他认为,文人思维是系统1的集大成者,理工科思维是系统2的产物。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在在本书序言中对此称赞道:“本书的新颖,绝非信口开河的标新立异,而是由严谨的科学实验得到的结论。唯此才能有力地颠覆旧观念”。
本书分为三个栏目,分别为“反常识思维”、“成功学的解药”、“霍金的答案”,从常识、励志、科学的三个角度去用理工科的思维做解析,抽丝剥茧的用知识源头的研究来论证大家习以为常的常识是否真实有效。
比如,书中讲到:“根据2012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发表在《内医学年鉴》的一份针对过去几十年两百多项研究的总结报告指出:“有机食物甚至并不比普通食物更健康”,又比如书中讲到:“这些励志流派的问题在于它们或者是某个成功人士的感悟,或者是某个记者搜集的八卦轶事,甚至某个作家臆想出来的心灵鸡汤,它们都不是科学理论。在个人传记里,成功人士往往拥有传奇经历和突出个性,在八卦轶事里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会耍嘴皮子,在心灵鸡汤里成功是因为他有正确的价值观,是个好人。可是你怎么知道这些道理是不是可重复和可检验的呢?或许这帮人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励志,只有你的理论具有普遍意义,你的成功才可以被复制......想知道什么品质对成功最重要,科学的办法不是看名人传记,而是进行大规模统计。有一项研究,它对大学生的三十多项品质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对学习成绩几乎没有影响,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幽默,有的人严肃,这些人学习成绩的好坏纯属偶然,真正能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
知乎上有一道问题问:为什么有很多人喜欢成功学?有个答主回答:“成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战略、模式、管理、人才……非常多的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这些是非常客观的因素,不可能依靠人的主观意愿而转移,而成功学则省略了这些客观因素,一味的强调只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实现成功,主观的想法远远比客观的条件容易得多,容易让人陷入我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幻想当中,所以才吸引人”
借助科学有效的验证方法进行论证,才能帮助我们在众多繁杂的信息中抽取真正有效的信息进行指导,借助理工科的思维理解世界,借助理工科的方法指导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