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散文
《经方的学与思》(9)五苓散

《经方的学与思》(9)五苓散

作者: 黄岐之 | 来源:发表于2021-12-26 08:52 被阅读0次

          《经方的学与思》(9)五苓散

                        黄岐之 

                        五苓散

    一、方剂名:五苓散

    二、药方: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二、中药药性:

    (1)猪苓:【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

    (2)茯苓:【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3)白术:参见《经方的学与思》(5)

    (4)泽泻:【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5)桂枝:参见《经方的学与思》(1)

    四、方剂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方剂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3~6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水逆证以散服为佳。

    六、方剂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七、方剂方解: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白术、茯苓相须,佐以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八、方剂特点: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九、方剂运用:本品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的作用。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可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尿潴留、慢性支气管炎以及慢性肠炎等。

    十、方剂禁忌:过敏体质者和孕妇慎用。

    十一、方剂中成药:五苓散丸

    十二、心得:

          五苓散适应外邪不解,内舍于太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能而致蓄水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五苓散主太阳腑证之蓄水证。

          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膀胱主藏津液,化气行水,因膀胱气化不利,既不能布津上承,又不能化气行水,所以出现烦渴,小便不利。水气上逆,停聚于胃,拒而不纳,故水入即吐。本证的特点是“小便不利,烦渴欲饮,饮入则吐”。

          本方为祛湿剂,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尿潴留、慢性支气管炎以及慢性肠炎等。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白术、茯苓相须,佐以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方中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本方为利水渗湿使表邪从汗而解,易损元气,故孕妇慎用。

    (《经方的学与思》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说明出处,否则为侵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方的学与思》(9)五苓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ge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