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原创文字集读书读书笔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作者: 金兽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11-12 09:47 被阅读0次

    大家好,这里是金兽读书,爱读书爱分享。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书是漫画版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他感觉自己没有价值,自己的生活一团糟。

    让蛤蟆先生抑郁的原因,并不是什么具体的事,蛤蟆先生曾经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很坚强,都能挺过去。让蛤蟆先生抑郁的原因,是别人对待他的态度。蛤蟆先生敞开心扉时,遇到的却是身边人的冷漠甚至斥责。别人的冷漠和斥责,让蛤蟆先生潜意识中小时候的经历复苏了,那和他小时候被父亲狠狠责骂后的心理状态是一样的。

    作者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这些行为模式最终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我们刚出生时具备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是儿童自我状态的基本组成部分。

    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其他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原生家庭。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溺孩子也可以虐待孩子。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

    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想要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强加给后代。

    婴儿和小孩子不会用逻辑思考,他们没法坐下来计划怎样应对父母的行为。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孩子们学到的是一种在家庭中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准则来应对父母。这些生存策略,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

    如果你被迫顺从父母,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除了顺从父母的意愿之外,还总是想要取悦他们,想让他们对我满意,为我骄傲。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应付严苛的父母,可能导致有些人习惯了把依赖和取悦他人当成生活方式。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除了儿童自我状态,有很多人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中。儿童自我状态是为了适应家庭中父母的行为而产生的,父母自我状态则是把父母的行为复制到了自己身上。但父母自我状态也不是真正的长大成人。因为这种状态只是对父母行为的复制,并不是你真正的自我。

    还有第三种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指的是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自我状态比其他两个状态更重要。在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有价值。不过,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让别人也接受这些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

    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时,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认真倾听别人对你的批评。这很难,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已经规定好了自己要做什么和说什么,一切就好像在演戏一样。

    如何才能进入到成人自我状态呢?看心理医生并不是必要的,但是心理医生可以对我们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如果我们深陷在自己的心理问题中不可自拔,甚至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那么心理医生会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但心理医生并不是神,更不会给我们什么灵丹妙药让我们马上就能焕发新生。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这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或者不想让家人担心才来咨询的时候,心理咨询才能真正产生作用。

    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和生气。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蜕变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会渐渐觉察到自身的变化。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会多了几分力量。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能更理性地思考那些让人情绪翻腾的想法。我们学会了客观地检视自己,情绪波动也没那么大了,这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

    我们会明白,不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相比责怪别人,我们可以自己负起责任。这是更积极的做法。我们该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当我们开始主动负起责任,就会意识到我们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自己。

    所以要直面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要明白父母对你现在的心理问题无能为力,他们无法弥补你,甚至他们早已经去世。我们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原谅他们,然后让自己勇敢向前走。

    我们可以向心理医生叙述自己的过往,这样做带来的影响比我们愿意承认的更大。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而不会因此被嘲笑或排斥,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安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机会全面回顾自己的人生。我们会开始意识到,某些人、某些事,在很长的时间里怎样影响着我们。以往,当我们回忆过去时,那些发生过的事件都只是孤立的闪回,无法拼凑在一起。但现在,我们通过讲述自己的过往让我们在回忆时能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客观地去看,而不再感到内疚。我们通过叙述自己的过往,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

    除了看心理医生,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本书中提供的心理知识来进行自我恢复。比如书中提到,在面对自己的心理困扰时,应避免四种情况。第一,不要自怜,不要将自己放在受害者身份上。第二,不要陷入自暴自弃的恶性循环。第三,不要因为不幸运的事情而忽略掉生活中美好的事情。第四,不要要求别人理解自己,而是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

    单纯地讲述这些心理知识,对饱受相关心理困扰的人来说可能会感觉获益匪浅,但是对没有类似心理困扰的人也许会显得枯燥乏味。作者的办法是借助英国童话《柳林风声》中的蛤蟆先生的形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这些信息。

    这本新出版的漫画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则更进一步,把书中的故事编绘成生动的漫画,用更轻松的方式传递心理知识。

    谢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诸位都能从此摆脱负面心理的困扰。这里是金兽读书,爱读书爱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gx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