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投资理财,赚取利息之外,很多人都借出去过钱,通常是解人之急,对方态度诚恳,确有困难。而且是亲朋好友,也不是骗子。
人生难免有周转不灵的时候,这无可厚非。你出借自己的金钱,也是仗义之举。
但久而久之,你难免会碰到一些言而无信的人,让你站着借钱,跪着要钱。借钱前你是大爷,借钱后你是孙子。
这属于民间借贷纠纷,并非金融/电信诈骗,一般不予立案。
就算写了借条,你去起诉一般也无法执行。借条或者欠条,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你哭着说你不要利息了,就还本金吧。抱歉,本金也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
你破口大骂现代人不守信用,道德水准低下,违约成本太低。
另外,我们从两个心理学的角度也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1,损失规避
是指人们同时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无论先后),大多数人都认为损失了。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至2.5倍。损失规避(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今天你在上班的路上捡到100块钱,可是刚要高兴,这100块钱立刻被风卷走了,那你先捡了100块,后来又丢了100块,快乐和懊恼正好相互抵消,你似乎应该回到没有捡到钱之前的那个平静的状态,可是大部分人在这个情况下一天的心情都不会太好。
同样的,对方得到了你的借款,若干时间后,让他再拿出来还给你,就会触发他心里名为“损失规避”的按钮,尽管那钱实际上并不属于他,但表面上就是当下的一种“损失”。
2,现状偏见
简单地说,就是指一种即使改变现状对你更有利,你也不愿改变的心理。
对方到了约定时间,应该还你钱了,或许只需要还本金,或许还需要加上利息。但无论如何,他需要去大幅改动他的账户,打破“我账户有xx钱”这一现状,就像让他往平静的河里扔一块石头。
打破他的财产现状,可以让他变得更有诚信,让他的人脉和口碑更上一层楼。
但他沉溺于现状中,再也迈不开这一步,你的借款从此遥遥无期。
总结:
无论是损失规避还是现状偏见,都是刻画在人类基因里的本性。
而能够按时还款、说到做到的人,并非没有这些人性弱点,而是用自身的信用、共情、自制力、责任感和契约精神等优秀品质汇聚而成的汪洋大海,把人性的泥淖覆没在最底层。
有的人则躺在泥淖里仰望天空,在这个信息越来越对称的社会里越陷越深。
——Myron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