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公的面子》,南京大学文学院为纪念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所创作的学生话剧作品,剧本作者温方伊,导演吕效平。
《蒋公的面子》创作灵感来自流传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则轶事:1943年蒋介石初任南京大学(时称中央大学,因抗战内迁重庆、成都等地办学,建国后更名南京大学)校长,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夏小山、时任道、卞从周)共进年夜饭,这使教授们非常为难,三人中,有人痛恨蒋之独裁,却又因战乱之时藏书难保需要蒋的帮助;有人潜心学问不谈国事,却好美食,听闻席上会有难得的好菜便难抑激动;有人支持政府愿赴宴,却又放不下架子,要拉另外两人下水。为此他们争吵了一个下午:给不给蒋公这个面子呢。二十多年后的文革中,他们必须交代是否接受蒋宴请了,三人再次见面谈论当年到底去没去赴宴,诚惶诚恐地回忆往事,真相难觅,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剧中形象地揭示了知识分子面对强权时的复杂心态。
该戏名为《蒋公的面子》,将1943年蒋介石在中央大学任校长这一历史事实作为题材,可谓是剧中有史,史中有剧,以最高军事统帅出任大学校长的,现代历史上大概也就蒋介石和艾森豪威尔两位。二战时,欧洲盟军总司令、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但艾氏是在解除军职后才出任哥大校长的,而蒋氏是在任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特级上将)期间出任校长。这是蒋介石的“独创”,但这个校长却并不好当。
“蒋公当校长当多了,以为什么校长都能当。”
“一个杀过学生的人来管教育,简直胡来。”
“以蒋公的学识,当军校校长尚可。”
《蒋公的面子》中几位教授是这样评论蒋介石出任中央大学校长的。
陈立夫在其《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中记叙了蒋出任校长时的谈话:
在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二月,有一个晚上,蒋委员长把他找去了,那时蒋经国也在陪蒋介石吃饭。饭后,蒋向他提出了一个主意,蒋说:“所有军事学校都是我兼校长,现在所有的大学我来兼校长好不好?”陈说:“军事学校和文学校不同,军事学校是重绝对服从的,所以比较容易管,而文学校则不是那么简单,委员长如果兼各校校长恐怕有困难,我看与其兼大学校长,还不如来兼教育部长,委员长如果担任部长,我来做次长好了。”因为陈不赞成增加蒋的麻烦,所以这样说,蒋后来就想了一想,说道:“那么我先试一个学校好不好?”陈不好意思不同意蒋试,于是就答允了蒋,以中央大学给蒋试,蒋介石就做了中央大学的校长。1943年5月,蒋介石正式出任校长。他给学校带来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学校内实施的“军事化管理”。而最显眼的莫过于,大学校门口有了宪兵站岗,直到1944年8月蒋去职后才撤离。《蒋公的面子》还有另一层深意,三位南大教授的秉性也是有共同性的,比如耿直担当,这是为人师应该具备的一面,再来看看如今的南大也是如此。
首先借此机,来回观近几日大家议论纷纷,火爆网络的“沈阳事件”。
据媒体报道,近日,一名为李悠悠的作者实名举报前北大中文系教授、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阳,在20年前曾性侵北大中文系95级本科生高岩,并污蔑其患有精神病,致其自杀身亡。
对此,南京大学文学院前后两任院长就沈阳事件表态。
前任院长丁帆:本人说明:一、沈阳教授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是我主政期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没有外调就同意引进人才,属引人失察,全部责任由我个人承担,本人可以接受任何处分。二、本人同意并服从南京大学文学院的一切决定。
现任院长徐兴无:北京大学的处分已经证实沈阳的师德师风存在过问题,任何处分都不能代表事实的消亡。南京大学文学院应该及时纠正人才引进工作的错误,坚持以师德为上的原则,重新审核沈阳的师德师风是否符合南京大学文学院全体同仁教书育人工作的要求,是否能得到这个共同体的认同。南京大学文学院认为:他不符合。
抛开沈阳曾是南大教授不说,对于两位院长的表态,网友们还是给予点赞,虽事不出在南大,但事态严重时,沈阳在南大任教。当然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一个人,可是难道教授“沈阳”就在北京任教时留在劣迹了吗?
近几年来,关于高校性骚扰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从厦门大学吴春明诱奸女学生事件到北京大学副教授余万里诱骗女留学生事件,从北航博导陈小武性骚扰事件到今天的……高校性骚扰事件频频触动人们那根敏感的神经。
也许是时代不同了吧,还是大学变了呢?也许当今社会再也找不到像《蒋公的面子》剧情的三位教授了,虽说各自为利,可是心怀却大,更没有作奸犯科之嫌。
我们回头看南大,从《蒋公的面子》到“沈阳事件”的两任院长的表态,百年南大也许会给人们一些启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