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只有极少人能做到——做自己】
之前,咱聊到过“感觉”和“我”的关系,也提到人的评价体系:
1、内部评价体系,做自己,和自己的感觉在一起,自我围绕自己的感觉在一起
2、外部评价体系,做演员,非常在乎“别人怎么看”,自我围绕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这两种模式下形成的“自我”也被称为“真自我”和“假自我”。
前面也曾提到人这种模式背后的成因——小孩和养育者最初的关系和相处模式。
如果父母养育小孩的时候,围绕小孩的感觉转,肯定和回应小孩的感觉,小孩慢慢学会相信自己的感受,并且根据自己的感受作判断,就可以哺育小孩的真自我。
如果父母养育小孩的时候,更多强加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给小孩,小孩会更容易发展出“假自我”,更多听从“别人的看法”。
有真自我的人,会更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为难自己,在自己感觉特别难受的时候还硬压自己的感觉,同时更容易发挥自身潜力。比如说,某些地方,面临工作抉择的时候,有种父母叫“迷信体制内”,完全看不到自家儿女的实际情况,为了自己“在亲戚里头有面子”,硬逼儿女考公务员,而有“真自我”的人能更多考虑自己的感受做选择,即便是确认走体制内,也能保持“活力”。
有假自我的人,更关注寻找别人的感觉,围着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比如说,有种孩子叫“很懂事的孩子”,不少家长很喜欢,因为“听话”、“乖巧”、“不闹腾”、“不麻烦”。
虽然,你可以看到的大部分观点都是“做自己”才最好,能把自己的自我本身活出来,最有生命力也发展的最好,这就是相信人只要能让生命力绽放,自然就会很美。
比如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以及罗杰斯“成为你自己”,上期提到的“精神胚胎论”都说的是这个意思。
还有嘛,不论是好莱坞里头的“平头小子逆袭”,还是真实生活中有些人“特别励志”地活出了生命的潜能(尼克·胡哲),或许,也是因为和自身的感觉在一起,活出了自我本身的生命力。
可以确认的是,“做自己”可以体验到生命的不可思议,同时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儿,不然,也不至于有那么多人推崇“活出自己的样子”。
如果要形容这个现象,或许可以用这句话“身为鱼,却意识不到水,只因它本就活在水中”。
倘若一个人从小到大,身边环境都“让”ta发展出“假自我”,ta甚至都极少/从未体验到“真自我”,破开自己的防御,重新拥抱和信任自己的感觉,该有多难呢?
(阅读: 得到——武志红心理课 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