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拿了把椅子坐在那位读者的旁边。他一共进行了80次这样的实验。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阅读室里,没有一个阅读者能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有的人会选择默默的走开,到别处坐着,有的人会直接带着警惕的眼神直接表示:你想干什么?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特意的实验,会不会也会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没礼貌或者别有企图呢?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吧。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需要自己周围有一个可以自由把握的空间,这个空间一旦被人侵犯,就会感到不安全引起不舒适感。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不了要和人打交道,学会把握这个空间很重要,既然让自己感觉舒适,也能避免引起别人的不适。
那么,如何把握这个空间的度呢?
一.距离的把握很重要
如果你站在高处看远方的城市,看着一栋栋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你会觉得这座城市很繁华、很壮观。可当你进入到这个城市,走到里面的角角落落,你会发现这座城市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也有很多矮小老旧的房子,也有很多脏兮兮的街道。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站在远处,只能看见这座城市雄伟壮观的一面,脏乱的一面被它好的表面遮盖了。我们和人相处也是一样,保持一定的距离看人时,你会觉得这个人很不错,可等你深入的了解了这个人以后你又会发现他(她)其实缺点也不少。
所以,不管是不熟悉的陌生人还是亲密的朋友(夫妻间也是如此)我们都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
上海
上海“棚户”区
二.交际中的距离学问
距离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的自我空间范围。
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4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双方的关系相称。为了增加权威性,这里简单介绍下这位博士:美国人类学家,被称为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第一人。曾任教于丹佛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佛蒙特大学本宁顿学院、哈佛商学院、伊利诺理工、西北大学等美国著名院校。
1.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适用于恋人和多年的好友之间所把握的距离,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
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想触,以致可以感觉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其远范围在6~18英寸(15~44厘米)之间。
这种亲密距离的把握,在同性别相处时只有非常要好的朋友才适用,在异性相处时也只有恋人和夫妻之间才适用。不是这两种情况的,贸然闯入这种距离就会令人产生不安全感、不舒服的感觉。
这里强调一点的是,15厘米之内的亲密距离也只适合短时间接触,如果长时间过近距离的相处,再亲密的关系也会感觉不舒服的。你想啊,你的老婆(老公)够亲密吧?但如果两个人整天脸靠脸的粘在一起,你也会很厌烦吧?
2.个人距离
个人距离一般适用于比较熟悉的一般朋友或同事之间的距离把握,在相处时都要有一定的分寸。除了表示礼貌性的握手以外,最好不要有身体之间的接触。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一般为1.5~2.5英尺(46~76厘米),远范围为2.5~4英尺(76~122厘米)。
一般来说,和比较熟络的人相处时更靠近76厘米这段距离,和陌生人交流时则在122厘米之外了。
3.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不同于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亲密距离和个人距离都是在私下相处时处理关系的距离把握,但社交距离是体现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的关系。
比如公司之间的谈判,应聘工作,社交聚会等等,都会用到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的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远范围为7~12英尺(2.1~3.1米)
社交距离是一种正式场合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正式交流关系。保持这种距离可以显得有种庄重的气氛。
4.公众距离
通常,这个距离指公开演讲或公开演唱时,演讲(唱)者与听众者之间所保持的距离。这是一个能容纳众多人口的“开放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内的其他人“视而不见”,因为相互之间不用发生什么联系。
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
当然,这个空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适当的调整,当演说(唱)者需要和观众互动时,他就必须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使两人之间的距离成为社交距离或者个人距离。
把握好在与人相处时的距离,可以让双方都感觉到自己可以掌控的自由空间。我们也可以在通过观察别人在社交中的距离判断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免得自己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闹出误解。
三好尹先生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