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传统为12.3]司马牛①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②乎?”
【译文】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所谓“仁”,就是说话要缓慢。
司马牛又问,说话慢,就算是达到“仁”了吗?孔子说,达到“仁”难,说话不就慢了吗?
【老彭有话】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仁,就是说话要谨慎。司马牛不解地问,说话慢就能算是“仁”吗?孔子说,正因为达到仁很难,说话的时候自然不就要谨慎小心吗?
传说司马牛是一个碎嘴子,因此孔子在回答司马牛什么是仁时,就是针对其本人。
【注释】①司马牛,复姓司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孔子的弟子。②讱,rèn。说话谨慎,缓慢。
12.4[传统为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①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②,不仁者远矣。汤③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④,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知”,孔子说就是知人善任。
樊迟没有听明白。孔子解释说,让贤德正直的人去管理奸恶的人,就能让奸恶的人也变好。
樊迟退出来,遇到子夏说,刚才我问老师什么是“知”,结果他说“让贤德的人去管理奸恶的人,就能让奸恶的人变好”。这是什么意思呢?
子夏说,这句的话的意思太丰富了。舜掌管了天下,就从众人中挑选人才,结果选拔出了“皋陶”。从此,不仁德的人就慢慢少了。商汤掌管天下后,从众人中选出了伊尹,不仁德的人也慢慢少了。
【老彭有话】本章核心内容之前都已有之,“爱人”“崇德”之问前已有,孔子的回答也基本差不多。“辨惑”之问前也有,但这里孔子的回答则与前大不同,明显是在与樊迟就事论事。“修慝”之问第一次出,“慝”字意思为“把心藏起来”。就是不敢见天日,因此“修慝”译为“心胸豁达”。“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则明显就是现在人们常挂在嘴头的“对事不对人”。
【注释】①乡,此处同“向”。②皋陶,舜时著名大臣。③汤,商代开国之君。④伊尹,商汤时的宰相。
12.5[传统为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译文】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一个君子既无忧也无惧。
司马牛不明白,无忧无惧就是君子?孔子说,自己内省没有一件事是有愧于心,有何可忧可惧?
【老彭有话】智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