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长假的第三天,全国教练晨会照常开展,我仍然6点多起床参加晨会。
按照以往的自己,一定是开完会后会叫女儿起床,然后提醒她按照清单来做。有时候,她会在床上和我腻歪一下,一会抱一会陪睡等等。
今天早上,我发现我并不想每天早上这样,我并不享受每天都这样。于是,今天女儿醒来叫我后,我拥抱早安后,我出卧室继续我自己的事情。我没有叫她起床,也没有提醒她起床后应该如何做。我想给自己放个假,心里上放个假,她的事情她知道如何处理。
过了不一会,她开始叫我,让我进去房间,说她想抱我。我告知我在忙着收拾客厅,她想抱我她可以出来,我们可以在客厅拥抱。
遭到我的拒绝后,她开始耍混,说妈妈不喜欢她,妈妈不想和她拥抱等等之类的话。(生活中我们常常用类似的方式去控制对方,孩子也会,伴侣也会,这样的语言会让当事者忘记是他/她想要,别人可以提出别人的解决办法)
我坚定而温和地在客厅告诉她:“妈妈爱你,此刻你想拥抱妈妈,你可以出来客厅拥抱。”
女儿从床上爬起来,在卧室到走廊的客厅那里哭个不停,就是想我过去。要是赶以前,我肯定会过去,按照她说的去做。因为我心里面特别地害怕,特别是学过心理学的自己,知道所谓的创伤。可是,今天我突然觉得创伤不一定是来自于发生的事件,而是发生这些事件时,我们的情绪和态度。于是,我做着自己的事情,同时总是提示她:“妈妈爱你,你想和妈妈拥抱你可以到客厅来。”
周璇了很久,她进进退退,一直哭个不停,我没有责备她,而是同理地看着她。每当她要求我进房间,我就会很肯定地充满爱的眼神看着她说:“我此刻不想进房间。”
终于最后我们在客厅和卧室的走廊靠近客厅端的地方,拥抱了,她哭得脸红扑扑的,满脸地泪水。我充满爱地紧紧拥抱她,告诉她:“妈妈爱你,妈妈愿意和你拥抱。”
看到这里,我想有的人一定会说,孩子需要拥抱,就去拥抱她,至于那么小题大做吗?或者有的说孩子用耍赖的手段提出要求不能满足,否则就得逞了,以后还会这么做。
其实,对于我来说,我没有去思考到底什么方法的弊端,或者别的因素。我那个当下知道我不想去,我不想每次我做事情,她一句话就打断我,我就一定要用她说的方式来做。
我爱你,同时我也想做我自己。
拥抱过后,女儿也放肆地伤心哭过之后(允许孩子哭,就是允许她有各种情绪,体会各种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我继续干我的家务,我留意到女儿也自己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以前我是需要提醒她要做什么的),同时她也没有任何情绪压抑或者遗留。这让我发现,当别人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内心并不想那么做的时候,要诚实于自己。温柔而肯定地拒绝并不会伤害对方。还会让对方逐步对自己的情绪产生觉察,对自己满足需要的策略进行调整。
生活中所说的“公主病”,我想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家人带着不接纳情绪的拒绝,或者是并不心甘情愿地满足造成的吧。创伤真的可能不是事情,而是事件中流动着的那份情绪。
后来和女儿到楼下吃东西,女儿说要吃雪糕,我温柔而肯定地告诉她:“我不想买呢......”女儿没有了之前非要不可,不给就撒脾气的表现。但是,她还是会说:“那好吧,明天再买好不好。”
我没有评判女儿想吃雪糕的想法,或者数落她病刚好还要吃雪糕,不听话之类的是非及限制性信念的语言。我只是诚实地告诉她,我不想买。有时候,我们如果没有留意到我们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可能我们会将我们内心的担心,害怕投射出去,让对方觉得他/她的行为是错的。其实别人也只是在表达她的需求,需求本身是没错的。
带着觉察的互动,是提升关系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