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很火的一个词语叫「目标型人」,太多的励志文章和鸡汤文都在大肆宣扬目标、梦想,例如“怎样引导青春期孩子建立人生目标?”,“20多岁时定下的那些人生目标,到40岁都完成了吗?”“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让爸妈过得更好”等等,不胜枚举。
和「目标型人」相对的是「感觉型人」,对于目标型人来说,他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围绕「我这辈子要做什么」进行的,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目标感,他会高效率的做事,心无旁骛;对于感觉型人来说,他最重视的就是自己的感觉、感受和情绪,比如别人对他态度怎么样,他有没有享受到生活,做的事情有没有让他感觉开心等等。
人生应该有目标,这没错。没有目标的人生,犹如大海上迷失方位的船只,犹如失去缰绳的野马,四处漂泊,无处安生。目标就像海上的灯塔,就像马背上骑士手中的缰绳,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早一点确立目标,有助于我们早点「心置一处」,生命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不用无谓的消耗生命的能量。
但是任何事物过度追求就不见的是件好事了,「目标型人」这个词语,现在在育儿圈更是被用烂了。父母们觉得半辈子过去了,自己没有目标没关系,但是孩子的人生刚开始,一切来得及,拼命向孩子灌输一切他们认为是好的东西,包括进取心、内驱力、人生目标、梦想等。于是乎,孩子们都在被催着,被赶着「找目标」。找来找去,有的人发现实在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继而沉陷于沮丧和失落里,无法自拔;有的人善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发现父母们有意的在往某个方向引导他们,于是顺着父母的意思,说「我想做个亿万富翁」或「我想做个明星」等等,父母心满意足了,可以四处去吹嘘了,孩子也终于长吁一口气,可以接着去玩了。
首先,目标是可以找到的吗?为什么有很多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没有找到他们的目标?
目标不是找到的,而是做出来的!当我们把当下的事,尽心尽力做好,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有进步一点点时,目标慢慢会显现。有人会讲,这听起来很容易啊,不就是坚持每日进步一点点吗?问一下自己,真的容易吗?
绝大多数人也许可以凭意志力坚持一周,一个月,但是,坚持一年,两年,五年,十年,能做到吗?凤毛麟角吧,所以实现人生目标的人永远是少数人。
暑期认识了一位著名企业家,她是人大代表,在当地名气很大,国家主要领导都去参观过她的公司,她是做养殖业的。听她分享她的成功之路,她说,「我大学毕业选择创业时,根本没想到会成为现在的规模,我当时就想着做好手中的事,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结果,一步一步,每一步我想的只是要做就做到最好,就这样做到现在,成为全国知名企业。这样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她的人生目标是想出来的吗?是找到的吗?都不是。目标一定是慢慢做出来的。
我们没有必要和古代圣人比,也没必要和周边的成功人士比,只和自己比,今天的我是否比昨天进步了一点点?我做今天的事情是否尽全力了?每晚睡前问问自己吧。
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做自己能做的事上,每天都比前一天做得更好,这样的人哪有时间去沮丧和担忧。
其次,「目标型人」,是不是就不能讲感受,不能讲情绪了呢?
很明显,这也是走极端了。有的父母一看见孩子起情绪,不是哄,就是压,要不就冷处理,好像情绪是洪水猛兽,必须清除掉才心安。殊不知,只要是人,就有情绪,就有七情六欲。起情绪,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关键是我们能否保持冷静,去思考情绪背后的缘起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引导孩子,避免造成心理伤害。
日更15/10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