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名字呀,叫商丘,是一个朴实的地方。朴实的人,朴实的天,朴实的土地,朴实的生活。
所谓“三商之源”,即商人、商品、商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就得提一下家乡的历史了。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商丘是商部落的聚集地,华商始祖王亥的故里,是商朝的第一个建都地,即商朝的开国之都。所以商丘被称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
三商之源--商丘每每念想起家乡,脑海便浮现一片秋后金黄色的图像。远方的天地相接连绵千里,除了湛蓝便是金黄。空气中飘来稻谷的清香,稻谷汇川成海,间或有些深色的农用车,在收割着自己的喜悦,不一会功夫,便看见黄绿相间的豆田就像有撒豆成兵的法术似的,整齐成行像迈着正步的士兵,接受检阅。
这些农民中的一个便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那个年代正是自然灾害刚结束的时候,食物供应紧张,品种单调匮乏。野菜、红薯干、白菜、白萝卜、粉条、杂面窝头,父亲的血液中充满它们的气味,而鱼肉基本上只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出现。在经济困难时期和文革年代,情况更为恶劣,食物供应紧张,品种单调匮乏。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实行供给制。那时父亲要凭借粮票到居民区内的粮店、副食店、烟酒糕点店等国营商店购买生活必需品。
五六十年代的蔬菜供应点父亲对打了补丁的衣服有着特殊的情怀,他觉得新衣服穿着还得小心爱护,不如旧衣服穿得实在、舒服。其实在那个年代因为服装供应紧张,新衣服只有年节才穿,人们讲究朴素。衣着色调以蓝、灰、绿、黑、白为主,着装相对简单。在五六十年代家乡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男人身着绿军装、中山装或工装,女性着碎花衬衣,或着连衣裙露出漂亮的小腿,真是雅致极了。
如果你站在大街上向街道两边看,会发现清一色低矮破旧的平房之中,间或夹杂着三至六层的筒子楼,而在父亲生活的农村,人们大都住在解放前修建的土坯房和石头房。教室也是如此,泥土做的板凳,泥土做的课桌。大部分老师教学只是兼职,逢丰收时节甚至会放下教学工作让学生帮忙收庄稼。毕业生国家是包分配的,爷爷的一些朋友毕业后分配在家乡的电厂、炼钢厂,工作压力很小,铁饭碗端一辈子。
当时还是个小孩子的父亲,在轻松完成每天的课业任务后,便欢天喜地地往家赶。父亲的家中摆设相当简朴,大门正对的大院中摆放着自行车,堂屋的墙角总能看到奶奶在缝纫机上“吱呀”“吱呀”地修补衣服或是织布,窗边的收音机传出毛主席语录“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的声音在大院中回响。茶余饭后,邻居家的阿姨总会带着小孩子来串门,质朴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七十年代记账用算盘1978那年,16岁的父亲转到了县里的重点高中。这一年,注定是中华五千年辉煌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中国没有互联网,人们主要靠阅读报纸和交谈获取信息。从老师的话中,父亲隐隐得知,在600余公里外的北京,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指点江山,描绘了一幅壮美蓝图。天空一声惊雷,从此,滚滚浪潮乘春风迸发在这片神州大地;从此,沉睡的东方巨龙冲上了万里云霄;从此,中国乘改革春风扬帆起航,驶向一片充满梦想的金色海洋。
而这座家乡小县城,人们日子继续平平淡淡的过,但父亲隐约感到,万里之上的天空,雷鸣滚滚,太阳突破云朵的遮蔽和束缚,把自由发展的光辉洒向这片土地。
之后父亲在郑州上大学,再到回家乡工作,家乡的一系列变化,他历历在目。从人人唱着《东方红》,到歌坛百花齐放;从红薯干、窝窝头,到鱼肉富足,再到如今的肯德基、金拱门;从随眼可见的中山装、军大衣,到如今专卖店品牌齐聚、私人订制服装屡见不鲜;从大马路清一色解放牌自行车、铁路里程不足千里,到如今动车出行普及、航空公司成立;从以前路边成片的平房、土坯房,到如今高楼林立;从供给制、限制交易,到自由贸易制度的建立,再到全球经济一体化......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中国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家乡的变化是巨大的,也是令人振奋的。
一个傍晚,饭后和父亲一起在日月湖畔散步。月明星稀,湖面微风阵阵,吹得湖畔垂柳轻轻摇曳。父子两人海阔天空地乱侃,好不畅快!父亲望着湖面,不无感慨地说道:“以前这个地方是荒地,被垃圾堆掩埋了,市中心发展的范围到不了这个地方;现在好啊,这里建成了一个风景区,感觉就不一样了!商丘这些年变太快了,太快了,我都不认识了。”父亲吸了口烟,望着湖面,继续道:“你们现在有手机、电脑,有互联网这么便捷的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是国家发展带给你们的好处,一定要把握住国家给你们提供的环境,学以致用,再回报给国家。”
改革给国家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化,人民能够切实地体会到。改革给国家增添了活力,给人民增添了便宜,给军队增添了战斗力。改革的浪潮永不止息,我们都应争做浪潮顶端的弄潮儿,抓住机遇努力成才,全心全意为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