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观《妈妈》有感

观《妈妈》有感

作者: 毕墨涵 | 来源:发表于2022-09-03 06:56 被阅读0次

    当初第一眼看到海报的时候,就决定一定要来看,排除万难也要看。所以,一大早便起来加班,只为能清静地迎接这神圣的观影时刻。

    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电影于我来说不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思考,一次心灵的洗礼。睡前,忆起片中的某个片段,久久不能入眠。醒后,想起某个画面,一时又陷入无法抽离。

    妈妈,这是一个提到就会感觉满心充盈柔软的语汇。

    我好奇这是怎样一个故事。

    以往刻画亲情故事的题材中,不乏是女儿照顾母亲的设定。

    而这个故事,打破传统,立意新颖,每一帧如同油画一般,隽永诗意,引人深思。

    两位老戏骨,将母亲与女儿的性格刻画得丝丝入扣,母亲有着强者思维,母亲的形象既有着世俗的老人形象,但更多是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女儿所彰显的品格,暗合对普世价值的追求。

    片中主旨,呈现了在一种不理想状态下的亲子关系。探求在疾病和意外之下,同为老年人的一对母女如何自处和相处的话题。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人都有老去的一天,

    疾病说来就来,

    到了那一天,

    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生活,应对社会,

    每个人都无法回避。

    片中的母女给出了这样一种答案。

    女儿在公交车上目睹红发女孩行窃之事,反被红发女孩栽赃陷害,平静地接受自己“犯罪”的事实,接受着这扑面而来的一切,透露着反常的气息。

    随包携带的白色手套,促查母亲洗澡等讲究的习惯,不难看出女儿有着洁癖,做事一板一眼,为人颇有点古板。

    女儿是大学教师兼图书管理员,相比之下,同为教师的母亲显得跳脱、有趣多了。

    她端庄优雅却不失一颗有趣的灵魂。

    睡前,还要求女儿读裴多菲的《你爱的是春天》给她听,很有文学修养的一位母亲。

    也许是一种习惯,也许是一种爱好。

    不可否认的是,在与女儿沉闷的交流中,她需要女儿,需要与她多多产生链接。

    甚至,从容地跟女儿交代自己离世的那一天要穿指定的裙子。

    如同电影死亡诗社里一句台词:“我希望获得深刻,吸取生命中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的时候,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我能感受到,母亲大多情绪温和却不乏激情,那双洞察一切的眼,一颗火热的心在身体里跳动。

    她讲究生活格调,会手执红酒邀女儿共饮,她懂得如何“曲线救国”。

    她会因爬梯惹女儿担心被女儿嗔怪时一本正经却又理直气壮反驳女儿……

    前段,可以感受到这位母亲似乎有些调皮可爱,有时令人生气,但丝毫不令人反感。

    好景不长,女儿的失忆幻听现象越来越严重,女儿去医院检查后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内心恐慌不已,二话不说,就开始着手下一步,安顿母亲,为母亲寻一处安身之地。

    为娘的怎可能对女儿的异样没有一丝察觉。

    被送到养老院后,随便找了个理由,终于又回到了家,回到了女儿身边,达成目的那一刻,那上扬的嘴角,透出一丝狡黠。

    最近女儿的忙碌和反常,甚至一夜未归,让她很清楚女儿一定是有什么在瞒着自己,所以她得弄明白。

    可无助的女儿内心深知自己会成为母亲的负担,只想默默承受这一切,甚至通过抽烟来延缓病情。

    因为病情不稳定,行为不受控,认知降维,开始了各种乖张、任性之举,甚至做出一些啼笑皆非之事。

    大雨将至,女儿不闪躲,抬起面庞,尽情让雨水拍打在自己身上。

    这可急坏了老母亲,焦急劝阻无用,反倒被激烈反抗的女儿咬了一口。

    疼得母亲流泪,却只能在一旁看着,以防她伤到自己,只待等她平静后,再将一切收拾齐整,没过几天,又天下大乱。

    女儿心中始终有一个心结,父亲的离世让她无法释怀,自我惩罚着,戴着沉重的十字架过了许多年。

    从她整理父亲的考古日记可窥探一二,也许是女儿想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快乐。

    言行失常的女儿,迫使这位耄耋之年的老母亲再次“返岗”,本应是安享晚年的时光,生活却一下被迫改变。

    老母亲为了给女儿力量,举哑铃强健臂弯,平板支撑、瑜伽等轮番上阵,学着煎饼等,只为护女儿生活周全。

    女儿有一次披着白纱夜奔到了以前的家,老母亲在对岸追着慌乱奔跑的女儿,焦急又心疼。

    女儿生病后,母亲接手整理父亲的考古日记,她知道,这件事,会令女儿感到快乐和满足。

    女儿不是那么配合吃药,老母亲不得不与女儿“斗智斗勇”。母亲只得又想了一个法子,叫上医生一起做了个新书发布会,看到女儿上台致辞,她由衷地看着女儿微笑,眼里满是慈爱与满足。

    任凭女儿做出什么样的举动,老母亲始终一颗恒心,一颗耐心。

    她赞美女儿,肯定女儿,随时敞开怀抱,给予女儿无限温暖、包容与疼爱。

    身体力行“你变成什么样我都爱你”。

    试问,谁不想拥有这般无条件的爱。

    生活总是麻烦不断,但生活总得继续,人不能消极。

    母亲没有选择,她深谙自己得强大,做女儿坚实有力的后盾。

    清醒时,一切还好。

    发病时,六亲不认、极度疯狂。

    女儿甚至渐渐不识母亲,作为母亲,自知无法避免,伤心难抑。抽搐的嘴角,含泪的双眼,仿佛都在诉说着她的无奈与心伤。

    在便利店,恰巧又遇到那位在公交车上指认女儿是小偷的男子,该男子恰巧又看到女儿往兜里塞商品,于是又大声指认女儿是小偷。

    母亲听到后坚定维护着女儿,见男子越说越起劲,事态似有扩大化,愤怒之下呼了男子一巴掌,受到刺激的女儿脑海里又浮现了那一幕,激动地推搡着男子,和男子扭打了起来。

    母亲见状连忙拉开女儿,牵着女儿的手便一路狂奔,甚至塑料袋里的商品全掉出来了也未察觉,那一刻,两人的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下一幕两人拿着冰淇淋,女儿却来了句:“你是妈妈,但你不是我的妈妈。”语气肯定,看似随口却不失严肃正经。那一刻,老母亲的心里是何种滋味,可想而知。

    如果你现在不记得我是你妈妈,无妨。只要我能在你身边,照顾你陪着你就好。

    轻抚着女儿的发丝,打起有特殊含义的响指,女儿一下被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认为“暗号”暴露了,起身要给妈妈写信。

    母亲灵机一动,打开抽屉的几个信封,展信便读给女儿,那一刻,我泪湿了眼眶,我知道,那一定是白纸,这揪心的母爱啊!

    母女角色互换,以往女儿对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现在母亲全心全意照顾着女儿。

    母亲意识到自己随着年岁增长,颇有一些有心无力,便带着女儿去到了养老院,那个女儿曾为安顿母亲寻的老地方。

    这一次是母亲收拾的行囊,女儿坐在书桌前望着信纸一动不动,她已经不记得如何书写自己的名字。母亲握着女儿的手,在纸上工整写下了“冯济真”三个大字。

    济是慈悲,真是求真,这两字精准诠释了女儿的为人处世之道。

    当女儿看到当初为母亲选中的那间海景房,意识似乎突然清醒了几分,唤了两声妈妈。

    第一句,母亲起身正准备去阳台,她停顿了下步子,扭头看了女儿一眼。

    第二句,母亲在阳台晾晒衣,这一次,她没有回头。

    女儿说:妈妈像海,妈妈也喜欢海,自己是一滴水,爸爸是不会游泳的鲸鱼。

    片中多次出现了水草环绕、一片混沌的图景,映射着心理世界的动荡不安和杂乱失序。

    女儿幻梦中,一家三口又聚在了一起,女儿挽着父亲的手臂,女儿搂住母亲的臂膀,好一幅温馨有爱的画面!真希望时间就此定格。

    可梦终究是梦,女儿只有在梦中才能感受到的幸福,只能让母亲无比担忧。

    清醒的母亲,劳累的母亲,要默默吞咽一切艰难困苦,无人可依,无人可诉。

    有人问我最后母女俩在海边嬉戏是为了表达什么?

    也许是,爱如潮水,母亲的爱一直在身边,从不曾离开……

    虽然女儿一辈子未嫁,但勤俭节约的她,好善乐施,资助过几名孩子上大学,所以对红发青年的善意举动也就令人感觉不到意外了。

    她业余时间做义工,很有奉献精神,甚至听到路过的学生的几句困惑,她也会热忱相助。

    所以三年后,出现了红发女孩推着坐轮椅的女儿的情景。

    也许,应了德国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里的一段:“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想这就是种善因,结善果吧,又或者说是一种文化修养。

    用梁晓声的话来说,文化便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在她身上,人性的光辉毫不遮掩,而吊诡的是,现实是好人往往不好运,甚至不长命。

    善良,是一种选择,要心安理得,要自己良心过得去。

    做好人容易,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人。

    不知道惊喜和意外哪个先来,

    能做的,便是强大自己,精进自己,

    好好爱妈妈,尽力做个好女儿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妈妈》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ip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