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会在刷抖音的时候,看到有人用摩卡壶做鸳鸯:下面放茶叶、装水,中间装咖啡粉,上面放牛奶,摩卡壶上紧以后,放在火上,等水开了就是茶水,气压变大把水压上去通过咖啡粉,最后进入上层的牛奶中,倒出来就是一杯鸳鸯。
今天想模仿来做一杯鸳鸯,按上面那种做法不知道安全不安全,还是放弃了,改方法。我先用红茶在保温杯里泡着,按正常程序咖啡豆磨粉,用摩卡壶萃取咖啡,牛奶就用一个不锈钢的杯子装,放在火上加热。等摩卡壶里出咖啡液有,把咖啡液、红茶水、牛奶组合进入一个杯子,这样的鸳鸯就完成了,怕不像又加了点糖,味道还行,在杯子里放一会儿,味道混合得更好了。
为什么人家的短视频上就可以那么有创意地做一些好吃好玩的呢?
除开那些传播自己的东西涨粉的因素以外,归根结底并不是人家脑子好使,创意无限,而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有为难情绪,嫌太麻烦。
记得几年前,我正痴迷于做烘焙的那段时间,有很多烘焙大神都出书了,我当然喜欢谁就买谁的来学习。他们在书里或者博客里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无私地把自己的方法分享出去以后,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
这些烘焙大神说,实际上真正把书里或者是他们在博客里分享出来的方法运用于生活的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喜欢看,而不愿意去做,即使是做了也很少去完全学会,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喜欢看的人仅仅是满足自己的一些求知欲,明白了原理就此止步,更进一步就是在朋友之间聊天有了谈资。
有了畏难情绪,早早给自己贴标签,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看看就好,做还是不要浪费材料了,出去买便宜又好吃。
其实接触以后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和技术是没有关系的,要么就是关系很小。我们并不需要刀工一流,火候把控得天衣无缝,调味精准,我们只需要做出来,样子像,味道自己喜欢就好,硬要让技术达到“职人”的程度,为了那最后出菜一刻的完美是浪费精力和没有必要的。
我们畏难情绪会发生是因为,步骤多那么一两个就感觉跟不上节奏了,做了一次不是那个味就放弃了。就好像红茶要煮,牛奶要加热,咖啡要磨粉,不如我APP上一点来得快。
我的一个同事,出去吃饭,发现酸菜牛肉火锅好吃,自己就模仿着做了一次,自己的家人吃完赞不绝口,提议以后吃火锅就在家里了。那么这个同事是大厨吗?并不是,而且和厨房工作一点都不沾边。我们能够消费得起的,总共就是那些,变来变去,只要食材新鲜,大多都买得到,调味得当,火候嘛,只要尝着是那么回事就可以起锅了。
至于我们消费不起的,眼花缭乱的,也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改变什么,而且细节就我们普通人来说就停留在味上,香味和味道才是根本,那么普通大排档早已经探得八九分了,其他的也就不重要了。
总结起来,要么怕麻烦,要么就是没有接触过觉得太高深了做不来,我们就退缩了。消费人家做好的也好,自己做也好,我想说的是,不要还没有接触就退缩,想消费尽管消费,想操作就去操作好了,相信自己能做到,然后动手,就那么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