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44期“考”专题活动】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段时间了,面对一个个不同心理问题的来访者,慢慢会对人性有更多不同的感触和形成初步的个案概念化。渐渐地也会对自我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总结。
昨晚接完一个咨询电话,顿时有些心生感慨。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确实非常的大,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同时又渴望独立自由。
哪怕再生家庭再幸福美满,或者说我们在外玩得再开心,都依然心系来自原生家庭的一份链接。因为这里有成长经历里最熟悉的模式。
一些来访者,小时候有很多开心和不开心的经历,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甚至是一句话,他们都有可能非常清楚的记得,并赋予这些事情自我的意义,成为他们日后应对社会的一种反应模式。
每一个开心的记忆会放大他们以后生命当中的开心时刻;每一次伤心的回忆也会加重他们在日后遇到困难和悲伤事件时候的挫败感。
再想到自己家人近期的一些状况:
大姐的孩子小学还有一年就毕业,为了上到更好的初中,想要在这一年内尽快买重点中学那个区域的学位房。最近都在筹备着计划着准备买房,她一定希望有来自家人的一些问候和关注,内心自然温暖些。
二姐因为二胎有一点小缺陷,加上本身对婚姻的不满,以及自己事业被中断。会感觉重要时刻的一些选择,如果有家人有力的支撑或给予一些中肯的建议,自己的人生一定不止如此。
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女孩,拥有高学历和高颜值,单纯简单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有时不食人间烟火,却又渴望特有的温馨和安全感。曾在婚恋市场有着绝对的优势,至今也不缺想要跟她结婚的人,但她内心深处似乎还是没有找到笃定想要在一起的人。谁不渴望有一桩好婚姻呢! 她当然想。可是当下的她就固着在围城的门口不进不退,平静当中怎会没有焦虑。她一定也希望有父母和家人更多的关心和询问,慢慢去打开内心的那个局面。
老五能在我们回娘家的时候,每次都尽力从工作地抽时间回到家来,不一定跟姐姐们有太多的交流,却是在意这份陪伴和链接的。
一份好的回馈和链接,让人多一份满足,我们虽然知道,但又经常容易无意识间淡漠掉。依然会期待,但也会释怀,形成了我们坚强独立的心智模式。哪怕有时情商不高,但心智水平却是杠杠的,对心理健康水平来讲,这是我们的优势。
我们都是好样的,我们都很在意家人。同时也都有不足,这份不足也就是大家不经意间容易淡漠掉的一份对家人某些时刻重要事件的关注和彼此之间更深一层的连接。
比如,我出门旅游或者出差办事情,出行时总热心满满的想分享给姊妹们自己的行踪和一些所见所感,但姊妹们经常不会有多的反馈,甚至不会有谁再想到问声“怎么样,回来没”之类的话。
再比如,我前两天生日,借此机会带着孩子一家四口一起出去玩了两天,出门前也在娘家群里提到了生日一事。生日当天除了爸妈一个电话和老四一声祝福,其他几个咋都不吭一声,我确实有点纳闷,有一丢丢气愤,一丝丝伤感,于是写下了这篇小作文。
小作文发在家人群里后,大家很快都反应过来了,各种解释。虽都没get到我那个在意的点,但我看到了他们的在意,知道了他们都不是故意的,当时只是无意识间淡漠了我所表达的信息。
生日本身真不重要,就是感觉摆在明面上的东西至亲的人没反应,特别奇怪。可能我表达是一种思维模式吧,就觉得面对这种事情会有一个自动情境反应,不需要任何思考的情景反应,看到信息的另几个姊妹居然没有这种反应! 这才是引发我情绪问题的根源。
小作文可能就像别人找我做咨询一样,疏通完了内心的情绪感受,自然释怀很多,又会重新拥有能量做自己的事情了。想要拥有更好的情绪反应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去修通内在感受和认知。
当某个成员在原生家庭系统里把不满或不悦情绪问题呈现出来的时候,正是亲人间情感考验的时候。得到的正向反馈越多,越是能够理解事情的本质。
大家都能积极地面对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和解释,其实也是证明这份亲情是经得起考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