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酷爱中国古诗词,对于现代诗歌的欣赏,始终是个门外汉。如今尝试过各种文体的业余创作,唯独诗歌不敢提笔。
学习舒明月的作品《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听到作者高度评价余光中的《蜀人赠扇记》,遂百度了这首诗,轻声开读:
问我乐不思蜀吗?
不,我思蜀而不乐。
(开篇两句,颇为震撼,甚赞余光中老先生的妙笔)
十八根竹骨旋开成一把素扇
那清瘦的蜀人用浑圆的字体
为我录一阙《临江仙》,金人所填
(老友的形象跃然而出,一句金人所填,多少无奈在心间)
辗转托海外的朋友代赠
说供我'聊拂残暑',看落款
日期是寅年的立秋,而今
历书说,白霜都开始降了
(山高水长,路途迢迢)
挥着扇子,问风 ,从何处吹来?
从西子湾头吗?还是东坡的故乡?
(思乡的情愫,无时不在)
眺望海峡,中原何尝有一发?
当真,露,从今夜白起的吗?
而月,当真来处更分明?
(深深的哀伤!不懂诗歌的我,此时竟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止不住的眼泪,拼命开始往外涌......)
原非蜀人,在抗战的年代
当太阳旗遮暗了中原的太阳
夷烧弹闪闪炸亮了重庆
川娃儿我做过八?挖过地瓜,挖过青蛙和萤火
(往事不堪回首,国已破,家园何在?)
一场骤雨过后,捡不完满地
银杏的白果,像温柔的桐油灯光
烤出香熟的哔哔剥剥
夏夜的黄葛树下,一把小蒲扇
轻轻摇撼满天的星斗
在我少年的盆地嘉陵江依旧
日夜在奔流,回声隐隐
犹如四声沉稳的川话
四十年后仍留在我唇齿
(美好的童年和少年,任何时候回忆起,都那么温馨。)
四十年后每一次听雨
滂沱落在屋后的寿山
那一片声浪仍像在巴山
君问归期,布谷都催过多少遍了
海峡寂寞仍未有归期,恰似
九百年前,隔着另一道海峡
另一位诗人望白了须发
想当日,苏家的游子出川
乘着混芒的大江东去
滚滚的浪头永远不回头
而我入川才十岁,出川已十八
同样的涛涛送我,穿过巴峡和巫峡
同样是再也回不了头,再回头
还有岸吗?是怎样的对岸?
(深深的无奈,何时是归期?)
挥着你手题的细竹素扇
在北回归线更向南,夏炎未残
说什么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对着货柜船远去的台海
深深念一个山国,没有海岸
敌机炸后的重庆
文革劫罢的成都
少年时我的天赋
剑阁和巫峰锁住
问今日的蜀道啊行路有多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