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高考之后,国内都会形成一次离婚潮。简而言之,高考过后,许多夫妻觉得任务已经完成,如释重负,选择离婚。
民政局的人面对小年轻冲动离婚,总会劝阻;但遇到这样的情况,二话不说直接给过——能在高考后离婚的家庭,是绝对的忍耐已久、无可挽回了。
网上流传着一个问题:你从父母的婚姻中学到了什么?
◎有人说,父母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从小到大自己每天都在吃狗粮。
◎有人说,父亲是心中好男人的标杆,让自己很早清楚要嫁的男人什么样。
◎还有人说,真正让自己对爱情抱有幻想的,正是父母的爱情。
然而在长篇累牍的留言里,占比更大的,是对“婚姻”的不确信、不感冒、不抱希望。
那些声音大多来自不幸福的童年记忆,和逃离原生家庭后的一声叹息。
不离婚的家庭,就是好家庭吗?看看这些留言。
◎爸爸在外对谁都温和友好,却唯独对妈妈态度恶劣,我妈妈常年敏感失控悲观,我爸爸常年冷漠暴躁刻薄,家庭对我而言,就是两个字“压抑”。
◎妈妈一直说“都是为了你,才没有离婚”。这种压力无时无刻折磨着我,让我觉得出生是错误。
◎从小到大都很崇拜爸爸,可自从知道他出轨那一刻起,“原谅他”这件事我做不到。甚至得了抑郁症,求学期间要靠心理治疗才扛过来。
所以,大家从父母的婚姻里学到了什么?
有的人说“不要一边抱怨,一边付出,要有承担的勇气”,有人说“不要对孩子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的相关句式”,有人说“三观真的比五官重要太多”,而最扎心的一句却是——“你从父母的婚姻中学到了什么?”“嗯,学到了不要结婚。”
不要觉得,高考离婚潮离我们很远,至少我身边的朋友,已经不少人跟我说过——“至少撑到孩子18岁,可以承担这个结果,我肯定会离婚”。
中国式的悲情,最悲情的一点就是“为了孩子”。
那么,孩子心里又是如何去想的呢?
“爸妈,你们离婚吧”
安徽有个女生,在查完高考分数后,松了口气,她终于可以让父母,没有牵挂地离婚了。
她很早很早以前,就知道,父母是为她着想,想让她在一个完整的家庭里,安心学习和考试,才没有离婚的。
她明白父母的做法,也试图去享受这样的“幸福”。
可是,她做不到,在父母貌合神离的婚姻里,她压抑痛苦地活着。
当她发现,自己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像同学家的父母那样,吵架,也能吵出热热乎乎的亲密感时,她就知道了,爸爸妈妈之间,根本没有什么感情。他们俩,与其说是夫妻,还不如说是两个在一起搭伙吃饭的人。
当她发现,爸爸有婚外情,而妈妈居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她开始责怪自己。她觉得,都是她,才耽误了爸爸妈妈追求快乐,让他们俩在不幸福的婚姻里,勉强、隐忍、将就。
她把父母婚姻失败的包袱,背到了自己身上,活着的每一天,都像是受罪。
“你们骗我,我就要报复你们”
去年,一所地方法院,接手了一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案件中的问题少年,是一名刚满17岁的学生,他屡屡盗窃,到处打架斗殴,还拨打报警电话骚扰、泄愤……
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出于对父母隐瞒离婚的打击报复。
他说,他一直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没想到爸爸妈妈早就离婚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真相,让他发现,所谓的幸福,不过是爸爸妈妈在他面前演的戏而已。
他觉得自己被骗了,还是被深深信任的父母骗的,这种背叛,让他体内生出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愤怒。
他想要发泄,想要报复,就把自己从一个善良懂事、彬彬有礼的大男孩,变成了一个抽烟喝酒、跟着别人结伙盗窃的小混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孩子在5岁,甚至更早之前,就对父母的感情很敏感了,当夫妻感情出现问题,孩子就注定被伤害,逃无可逃。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
一段婚姻,走到支离破碎、矛盾百出的地步,肯定会制造出冷漠的家庭氛围,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做了大量的调查后发现,与离婚相比,孩子对父母相互攻击的心理体验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
在父母形同陌路、针锋相对的家庭中,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高达32%。
所以,当婚姻真走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时,好的离婚,好聚好散的父母关系,比同一个屋檐下,糟糕的婚姻关系,更能降低对孩子的伤害。
心理学家黄维仁认为,只要父母处理得当,离婚这件事情对孩子而言,本是黑暗冰冷的事情,也能变成让孩子获得成长的转机。
在孩子整个人生中,比起父母婚姻的形式,父母对感情的态度,才更为重要。
那些好好离婚的父母,会让孩子看到,感情的美好,不仅仅在于它开端的模样,还在于它结束的样子。
文 | 倩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