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已经学过的绘画心理学课程又学了一遍,再重新上了一次课,对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有了更多的体会,把自己的笔记和过去的思考整理在这里。
绘画和认知智力的发展阶段的匹配性已经经过了心理学家的实证,在大神皮亚杰的理论中,绘画的四个发展阶段和思维的发展阶段有如下对应:
涂鸦期(0.5岁~4岁)对应感知运动阶段
象征期(2岁~5岁) 对应前运算阶段
图式期(4岁~8岁) 对应具体运算阶段
写实期(6岁之后)对应形式运算阶段
涂鸦期的绘画可以理解为手臂机械运动的结果,儿童从无控制涂鸦到有控制涂鸦,例如出现线条的闭合,最后到命名涂鸦,虽然对于成人来说他们的图画可能看起来还是杂乱无章的状态,但对孩子来说已经从毫无规律可言的机械运动进化到了具备信息整合能力的涂鸦。
这个看似简单的阶段其实为后期很多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手眼协调,视觉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重复活动中获得律动性快感和满足感,这种心理的滋养都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因为画的不好而否定孩子或者扼杀画画的环境。
象征期的特点是使用简单的图形表征某类具体事物,但是对于事物的最本质的特征还没抓住,因此画的依然不像。但是这又是儿童无拘无束发挥想象力最宝贵的几年,如果这时候进行不科学的干预和介入,简单粗暴的告诉孩子这个应该怎么画那个应该怎么画,那么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还如进行呢。
而现实的情况就是不少机构进行的正是这样的美术教育,为了迎合家长交了钱必须看到成果的焦虑心态,引入不符合年龄状态的教授方法,涂色画,临摹画等等。怎知这种机械的方法其实只适合感统失调的孩子,正常孩子在这样的引导下画画会错失可贵的窗口期,同时感统虽没影响,但美感不协调了。
图式期是孩子自发画画的高峰期,这个阶段孩子爱画,想画,因为儿童已经具备了抓住事物核心本质的能力,也就是已经和成人有了相似的图式概念。也因为如此,图画承载了交流沟通的功能,这个时候图画已经不是自娱自乐的功能了,基于相同的图式,儿童需要成人情感的肯定和鼓励。
也因为图式的出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速度会出现一定的停滞,认知结构开始向成人般的稳定结构发展。图式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种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者心理结构。因此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图式决定了人们做信息选择时相应的内容和倾向偏好。
到了写实期儿童已经具备了逻辑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对事物的思考已经不限于眼前事物了,具备了完整的思维状态。而这个时候儿童对于画画的态度,已经不仅是一种玩乐的兴趣,而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如果不进行学习,普遍来说是达不到视觉记忆水平的。
处于写实期的儿童会有一种强烈的脱离幼稚画画的过程,同时如果觉得自己画的不好,反复提高无果,那就很可能在这个瓶颈期就这样放弃,以后一直到成年阶段都停滞在这个水平,这也是大多数人画画程度的写照。这个时候如果得到专业的指导,绘画能力的提高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绝大多数中产家庭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极为重视,理念也都越来越先进,但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焦虑感普遍存在。这种焦虑放在孩子身上容易形成对孩子的不信任,长远发展的初心往往被放在一边,急功近利的心态就此浮现。对于家长来说,放下对孩子的评判,信任并真正观察他们的成长往往比具体学到了什么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