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得到上偶然购买了吴伯凡的《认知方法论》,不得不说还是物有所值,吴老师将我之前懵懵懂懂意识到的世界用一种清晰的脉络串联起来。
云型事件和钟型事件
在吴老师的课程里,他将事间的所有问题/事件区分成了云型事件和钟型事件。
云型事件,指的是没有特定解决方案,内在联系扑朔迷离的事物,它就像一朵云一样,看起来能知道他的形状,但是你永远不知道这朵云下一秒会是何种形态,内在构造是如何的。如我创业会不会成功,我像心仪的女孩子表白她会不会答应。这些事件对应的结果是千变万化的,可能某一个特殊时期的简单事件都会造成结果的极大不同,如同蝴蝶效应一般,这些都属于云型事件。
钟型事件,指的是有特定解决方案,内在联系与结果是清晰固定的,如同钟表一样,人们可以从轻易的从外部看到内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如我中午按时吃饭下午就不会饿,下雨天在户外走不打伞就会淋湿。这些事件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人们可以很容易的从原因上控制结果。
了解这两个概念有什么用?
这两个概念,解答了我很多疑惑。比如我目前工作的三大岗位:
- 工程师,基本上都是属于钟型思维的人;
- 产品经理或项目经理,属于介乎钟型与云型思维的人;
- 老板,基本上属于云型思维的人;
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时候老板和工程师沟通那么费劲。好比河对岸有一个宝矿,老板安排工程师去获取,而大部分工程师会考虑找教练学游泳,从理论到实践都摸个透才能下水。而老板则会买好救生衣和绳子,边游边学。
当然我不是黑程序猿,每种思维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大放异彩,比如让他们去解决技术难题,那这种思维就非常有效。在此我只是提出了解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你也许能很快的预判出对方会做什么样的决策。再如:
- 产品经理和工程师沟通时,需求尽可能清晰、量化、可执行
- 工程师和产品经理沟通时,发现需求在指定时间内解决不了,则需要提出备选方案、快速推进方案
如此这般,双方皆大欢喜。
最后,我有一个最大的感触:
只要有人的主观参与,几乎都是云型事件,因为人本身就是最大的变量,这点在开发大型多人协作项目时要时刻注意,尤其是上下游接手人很多的项目更是如此。
当你手里只有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当你手里只有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这句话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过,一直以来都是一知半解,吴老师在做了很棒的说明:
这个世界是极度复杂的,复杂到每一片叶子的脉络都不一样,因此你每天遇到的问题几乎都不会一样,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
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么它能解决的问题范围是有局限的。当你需要钉钉子的时候,锤子能派上用场。当你需要驱赶苍蝇的时候,锤子就毫无用处了,你这时候应该需要的是一个苍蝇拍。
当你的工具箱里的工具越来越多,那么你能解决的问题肯定也就越来越多,所以人生就应该丰富自己的工具箱,让自己的问题越来越少,也让自己更了解这个世界。
什么意思呢?
在我看来,就是要多学习认知这个世界的思维,不要用一种狭隘的视野局限自己的思维。
再回到我的工作中来,我身边很多的工程师对自己的定义很狭隘,觉得自己学后端,那么就没必要学习前端,甚至没必要学习服务器知识。而我不一样,我一直喜欢研究与学习,在学了多门的前、后端语言,以及设计和产品后,我对需求、进度管理、风险管理的把控力非常强。而且最大的益处就是:我发现学习是有套路的,不管什么知识,往套路上一放,掌握指定的技能只是时间问题,因此现在的我很少触碰到「恐慌区」(当然,这只是针对技术而言,不针对公司管理、理财、医学等专业性很强的领域)
以上就是我当前学到的内容,希望接下来的一年里,能继续提高我的认知,加速我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