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续二
袁黄从此唉声叹气,心如死灰。当贡生后,他按规定到北京国子监读书。在北京一年,他整天静坐,也不读书了。“命就如此了,努力也没有用。”
一年后,他转回南京国子监读书。未进国子监前,他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与禅师对座一室,三日不眠。
禅师暗暗称奇:如此定力,真是了得。于是禅师就问袁黄:“凡夫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心中多妄念,你三日没有妄念,是什么原因?”
袁黄叹了一口气,说:“我一生吉凶祸福,都被孔先生算定了,命由天定,还有什么好想呢?”
禅师听后淡淡笑道:“我还以为你是一位豪杰,原来也只是一个凡夫。”
袁黄便问:“此话怎讲?”
禅师一挥袍袖,朗声说道:“凡夫因为不能无心,所以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一个人如果诚心竭力、为善不倦,数就拘不得他的命。但是反过来,一个人如果肆无忌惮、怙恶不悛,数也保不住他的命。你二十年来被孔公算定,一毫都不曾转变,岂不就是凡夫吗?"
袁黄问:“您是说定数也可以逃脱吗?”
禅师说:“命由己立,福自己求,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一个人只要真诚用功、多做善事,没有不感应的。”
袁黄跪求:“请师傅教我摆脱命数之法。”
禅师拿了一本《功过格》递给他:“每晚将一天的存心行事,反省检点,按格记功过。每至月底,总结一次,将功抵过,多余的就可作为善行了。”

拜别禅师,袁黄回到家里,跪在佛前忏悔,并做了一道疏文,立誓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
那一天,袁黄将自己的号改为“了凡”。
“将凡夫之见,一扫而光,是为了凡。”
从此以后,他每天都活得小心谨慎,“即便在无人之处,也常怕得罪天地鬼神。碰到讨厌我、毁谤我的,我也安然接受。”
一年后,袁了凡到礼部参加科考。
孔先生算的命,袁了凡应考第三名,“结果没想到,我竟然考了第一名。”
接下来,孔先生算的命又失灵了,孔先生没算到袁了凡会考中举人,哪知秋天乡试,他竟然中了举人。
“云谷禅师说:命运是可以改造的。这话我更加相信了。”
十年后,袁了凡完成了三千善事。他又跪在佛前忏悔,做了一道疏文,立誓再行三千善事,希望能得子嗣。
仅仅过了一年,袁了凡便梦想成真,夫人顺利产下一子,起名天启。袁了凡做善事从此更加用心,每天至少“日行一善”。
仅仅两年,三千善事又已完成。他又跪在佛前忏悔,再次做了疏文,立誓行善一万件,希望能遂进士之愿。
三年之后,袁了凡竟然真的中了进士,很快,吏部就补他去做了宝坻县县令。
一上任,袁了凡便备了一个小册子:“我将这本小册子取名为‘治心篇’。害怕自己做官心起邪念,因此要治心。”
每天早晨起来,坐堂审案时,袁了凡便将《治心篇》交给看门的人,将其所行善事恶事,不管大小,一一记录。
到了晚上,他再翻阅记录,闭门治心。 袁了凡虽然坚持日行一善,但夫人却整天愁眉苦脸:“你许诺做一万件善事,可衙门里没什么善事可做,什么时候才做得完啊?”
那天晚上,袁了凡做了一个梦。梦里遇到一位天神,他对天神说:“我很惭愧,一万件善事很难完成。”
天神说:“现在宝坻百姓过得很艰苦,你只要给他们减粮减税,便足以抵一万件善事了。”
第二天,袁了凡便立即下基层考察实情。宝坻县的田,每亩要收银两分三厘七毫。袁了凡了解百姓赋税后,觉得应下调至一分四厘六毫。于是上书朝廷,恳请减免赋税以充养民力。朝廷同意其请求,并取缔了各种额外摊派。全县百姓为此雀跃欢呼,鼓掌相庆。此举,在明代历史上被称为“减粮善政”。

当时宝坻常闹水灾,袁了凡便兴修水利,将三汊河疏通,筑堤坝抵挡水患侵袭。他还亲自带领百姓沿海岸堤坝种植柳树,将连绵不断的海堤变成了一道绿色屏障。400年前的宝坻,多是一文不值的盐碱地。地里只适合生长水稗草和芦苇。但袁了凡竟然异想天开:改造盐碱地种水稻。挖沟通河,调埂作田,引入良种……
三年实践,他竟然真的种出了黄澄澄的稻子。随后,袁了凡又带领百姓进行了一系列农业试验,并编写了天津地区第一部农业专著《宝坻劝农书》。
“自从来了袁知县,宝坻生活变了天。”
宝坻百姓,逢人就夸袁了凡。
1588年,是袁了凡53岁之年。
孔先生算命——他会死于此年八月初十。
八月初十这天终于来了,
八月初十这天又终于走了。
“我无病无痛,竟然一点事都没有。”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