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不顺从行为干预时可以从情境与前奏事件、行为以及行为结果这三个角度来制定干预策略。这样一种干预方式也正符合积极行为支持的理念,不同于应用行为分析,积极行为支持强调干预者根据问题行为功能,从不同角度采取多元的行为干预方式(昝飞,2013)。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不仅利于个体行为改变,也利于个体所处环境的整体调整。下面将从这三个角度对干预策略进行讨论。
首先,从情境与前奏事件的角度。在课堂环境中,无效的指令、不适宜的教学设计、长时间的课堂等待等等都是诱发学生不愿参与课堂、出现刻板行为,进而逃避学习任务和指令。在班级系统中,不适宜的物理环境、不良的师生互动、消极的班级氛围等让他更易出现不顺从行为。对此,干预着重在调整这些环境刺激上来预防不顺从行为的发生。
从个人层面上,通过改变指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减少课堂等待等来减少他对学习的排斥感,提高其课堂参与度;从班级层面上,通过调整物理和心理环境、建立班规等来营造积极的班级环境帮助其融入集体、减少不顺从行为。
其次,从行为训练的角度,自闭症儿童在集体中缺乏规则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及良好的沟通方式,导致他常常用问题行为来达成目的。积极行为支持重视训练个体恰当行为来替代问题行为。对此,干预也着重在训练他良好的替代行为,例如自我控制行为、良好的沟通技能、符合集体规范的正向行为等。
从个人层面上,实施功能性沟通训练、自我控制训练及力量卡策略;从班级层面上,开展班规和正向行为的学习及绘本阅读。
最后,从行为结果控制的角度,制定的结果控制策略都具有正向积极的特点,如个人层面上,代币制、强化课堂参与和努力等;班级层面上,正向反馈、赞美和提示其他人表现的正向行为等。这些策略都旨在激发其良好行为,鼓励他更多地参与课堂,并帮助积累成功的信心和经验。这也和积极行为支持所倡导的相一致,即强调干预采用非厌恶性的手段以减少带给个体的负面影响。
然而,就目前学校教师在面对自闭症儿童不顺从行为的现况来看,他们仍然多以后果处理的方式来解决,且大部分有效策略都较为消极。张正芬(2001)在研究中调查了教师应对自闭症儿童不顺从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其中就有直接强迫、威胁就范、剥夺限制等多种厌恶性的处理。虽然这些方式有较好的立即效果,但副作用大且容易反弹,同时学生也并未从中了解真正恰当的行为。
究其原因,这和教师在教学之余精力不足有关,他们在课堂上需要更快速地解决问题行为以推进教学进度;同时,大部分教师也并未真正了解、使用过积极干预策略,因而对此缺乏实践的动力。但是本研究发现,个案甲的数学老师和影子老师在访谈中都表示,虽然觉得这些策略刚上手时有些麻烦,但熟悉后发现其操作难度不大而且也有较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提升了课堂管理的效率。他们提到以后会继续使用其中的一些策略,如班规、代币制、力量卡等,影子老师还表示代币制和力量卡已经运用在了个案甲的家庭学习中。由此,提示我们这些积极干预策略可能需要更多的推广和实践,当这些策略真正使用并取得效果后,或许会有更多人加入到积极干预的行列中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