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龚荣庭
天要下雨,娃要游戏……你拦得住么?
这个暑假,儿子总在叨叨:比他大的在玩游戏,比他小的也在玩游戏,为什么他就不可以玩?
对,你猜对了,他是说在手机上玩游戏。
是的,虽然我不玩游戏,娃儿他妈也不玩游戏,但马路上、公交车里、图书馆里,几乎有活人的地方,就有人在手机上玩游戏。
其实,我们并非不给他玩游戏,只是不准他在手机上玩游戏。理由不说你也知道:不好控制,担心一发不可收拾。
估计,99.9%的家长都有这个担心。但是,担心有用么?
游戏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1970年代出现视频游戏(video games),到2007年全球游戏市场收入达到350亿美元,再到2017年超过1000亿美元,不过短短40年。而过去的十年,中国的游戏市场增长惊人。
2008-2017年国内游戏市场用户规模与增长率如果除去10岁以下的小孩和60岁以上的老人,游戏用户的人口占比实在太惊人。
游戏的世界已席卷而来,谁能躲开呢?
对于爱玩游戏的人来说,游戏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想想看,我们每天都会用手机,
累了玩一会儿,等待时玩一会儿,无聊时玩一会儿……会跟其他人一起玩游戏,会跟朋友们聊游戏,甚至会跟游戏中的搭档一起创业……
对,游戏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的一部分,社交的一部分……
没有游戏的陪伴,可能真就是个怪物。娃儿跟我说过几次,同学们下课时就聊游戏,他一句也插不上,还被同学们笑话!(也许是他夸张出来的)
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在哪儿?
面对娃玩游戏,家长们最直白的反应是:
万一上瘾了怎么办?
玩游戏又不能当饭吃!
这个反应的背后,反映出成人世界对游戏的普遍看法:玩游戏容易上瘾,游戏玩得再好对以后的成家立业也没有好处。再进一步,这个看法的背后,就是认为游戏是个虚拟的世界,偶尔放松一下可以,但无助于现实世界。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底层认知是相当纠结的:一方面承认游戏是生活的必要内容,另一方面又对游戏过分侵占生活心怀戒惧。
担心也好,纠结也罢,都在说明对各种形式的游戏,多数人是无法抗拒的。
为什么呢?因为游戏根植于人类的进化,满足了人们对“即时反馈”的心理需求。只要参与其中,或输或赢不重要,即时得到反馈的快感才是真正原因。
所以,游戏中的人,通常都很难控制自己。持续无法控制自己,就是上瘾。
在无数沉迷游戏的悲剧发生后,就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观念:远离游戏。但游戏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而演化,发展到现在,游戏已基本不受时空的限制,我们又如何远离游戏呢?
事实上,即便在技术落后的古代社会,人们也无法远离游戏。甚至可以说,正是人类创造并广泛参与了许多游戏,才让人类文明有了今天的样子。换个角度想想:
农民的春种秋收,工人的计件劳动,商人的收益计算,是不是游戏?
习俗、禁忌、法律,民主、正义、国家,都是建构(虚构)出来的,是不是游戏?
再回头看看游戏的基本特征:确定的目标和规则、即时反馈,是不是觉得,整个人类文明都是在游戏中形成的呢?
就像尤瓦尔在《人类简史》中所说,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让其得以集结人力,灵活合作,从而发展出传说、神话、宗教、商业和社会分层——这是就是人类演化中的第一次重大突破——认知革命。
再看回头品味下那句流行语,“人生如戏,靠的全是演技”,会不会觉得,这是对生活极其深刻的洞察呢?
你以为你生活在现实世界,但事实上,这个“世界”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人类探索虚拟世界的副产品。比如:
你穿的衣服,无论有没有设计,款式、颜色都是基于过去的想象;
说走就走的旅行,总少不了导航,但地图和GPS同样是虚构的产物。
再想想看,我们不管是创业还是上班,其实都是在确定的目标和规则下,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得到最优的反馈。这难道不是游戏么?
只不过,跟电子游戏相比,我们工作或生活中的游戏,反馈没有那么及时,很多人在很多时候看不清、等不到罢了。
到底该如何对待游戏?
既然现实与虚拟已水乳交融,既然游戏原本就根本于我们的生活,那担心或戒备就无济于事,最佳的策略恐怕应该是,
平常心,不忧不喜,不迎不拒
也许,游戏就像饮食中的盐。我们生于其中,但又常常不自知;须臾不能缺少,但多了又有害健康。
那面对娃儿天天想玩游戏,到底该怎么办呢?在听了几本书、看了几本书后,觉得至少应该有这样的姿势:
理解游戏的原理,理解游戏与人类进化的关系,理解游戏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不忧不惧,主动运用游戏的原理;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目标和规则,选择合适的游戏,与娃儿一起玩。
正如许多专家所说,具体的策略会因人、因家庭而异,但最基本的就一点:放下你的手机,用智慧和爱去陪孩子。
推荐阅读
简·麦戈尼格尔:《游戏改变世界》
凯文·韦巴赫、丹·亨特:《游戏化思维》
卡尔·M.卡普:《游戏,让学习成瘾》
夏翠翠、申子蛟:《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
网友评论
谢谢大哥关注!是的,游戏已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但又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随便应用的。如你所说,需要智慧和耐心去把握这个“度”。
感受与建议:
作者的思维发散得很广,从一个小小的玩游戏现象衍生开去,探讨到人类社会潜藏在表面现象内的无形规律。
作者想阐述的意思里,隐隐有着游戏其实就是人类世界底层规律的意味。
这可能有点强行扩大概念范围了,游戏贯穿人类世界不假,但构成人类世界底层规律的,是涵盖了游戏在内的人类共同想象与生命本能。
作者应该是理解“想象共同体”这个概念的,但是在这篇文章里,没有把它与游戏的关系说清楚。
而且文章开头提到的游戏和文章中间、后面提到的游戏可并不是同一回事啊,前者很明显是被人为加入了上瘾机制的变态体,是一群高智商精英对一个个普通人的设计与诡计。
所以文章最后,读者渴望的是一个有着“降维打击”力道的方法,才不枉费之前构建的宏大视野,也确保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
只可惜作者最后只提了一个有点儿老生常谈意味的心态调整法,给人一种“作者劲儿使完了,想赶紧结束”的感觉。
结尾佛系的立意,思想高度倒是与前文相协调,但最终没有提出一个可以操作试试的方法,也确实是一个遗憾。
当然这不是作者的错,也不该是作者的责任。因为提出正确解决之道的难度可比单纯认识要难多了,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高自我要求者,是很难心安理得地写下那些仅仅是在理论或逻辑上推导合理的方法的。
毕竟,从理论可行到现实有效,从书桌到战场,还有很远的距离。作者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躲避了难题,不妄自好为人师,也是很聪明的。
只看标题,会觉得作者就是想写点方法,从立意上打算走一种实用的俗套。
如果作者要是真只是简单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办法这种“经典”结构来写,那只能是一篇平淡无奇的工具文。
但读下来才发现不是这样。
作者选择挑战自己,抛弃省力的套路,努力阐述更抽象的认知逻辑。这当然很费力,但这也充分体现了一个追求进步成长的人敢于自虐的优秀品质。
备注:
别看我上面写得洋洋洒洒,看似在对作者指点江山,但并不是作者水平不够而我水平高的缘故。
而是我通过作者努力构建高立意的认知阶梯,从而让我也顺着这个阶梯来到了高处,登高看远,自然有了可以“居高临下”的视角。要不然我也不能如此有感而发。
说白了就是作者写得认真,我也读得深入,自然感受得多,然后也写得带劲儿,这是一个正循环。
加油,期待你的下一篇好文!
谢谢战友精心点评!相关的批评和建议,全面接受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