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才是好的能落地的商学教育?
一
作为一个给自己定位为以律师的经验和技能,服务于企业股权设计和顶层设计,并进而参与其中的律师,我一直在寻找着律师角色与商学的结合方式。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打通律师技能与商学之间的隔阂,从能落地,可实操的商学的角度,来理解法律,从而更有效地为创业者和企业家创造价值。毫无疑问,这很难,却又是我必须不断去努力去尝试的。
时间总是在过后才觉得飞快。
今天是2019年12月21日,又到了每月逢7要交一篇作文的日子,想到上面的话题,想到给舒曼老师说的,要写几篇关于陈林老师课程的文章,于是动笔。
2019年,已经所剩无几了一个复盘呢?2019年,尤其是下半年,感觉时间的密度明显是在加快。
现在想来,这个加快,主要是在7月加入了深圳中铭智平台以后,因为在这个平台的学习与交流,与在这个平台所结识的朋友所相互推动而发生的。
中铭智平台是以会员免费商学作为入口,汇聚了上百名师为会员提供免费的商学教育,并整合资源,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一个大系统。在这个平台上,我既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认知。也通过学习,结识了许多的良师益友。
目前,说到在这个平台上使得我收获最大的,一定是陈林老师的《招商智慧》课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2016年之前,我一直都是一个做传统业务的律师。做着传统的诉讼和法律顾问业务,但是一直觉得是否欠缺了些什么,自己也想做一些突破。
后来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了突破口,去学习商业模式的设计,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作为律师,要服务好企业家这一客户群体,就必须要懂得企业家的思维,要懂得商业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如果不懂他们的思维模式,不懂他们的知识结构,这就很难得做到同频交流和沟通,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服务好。
学,是有所获,但是在一些方面依然糊涂。
怎样将商业模式、商业逻辑和实践相结合?
这些理论与实践又怎样能够与自己的律师业务的经验和积累结合,从而为客户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确实心里没底。并且就一个商业模式来说,法律人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先有理论再有框架,然后才有案例的对照,才能够相互验证,进而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我一直想探索的。那么这一切直到听了老师的《招商智慧》课程。对我来说是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启发和收获。
陈林老师的课虽名为《招商智慧》。但在我看来,其实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招商领域,而是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系统。
陈林老师认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系统,包括战略、商业模式和人力资本这三个要素。企业的战略实现,必须依靠适合的人才与商业模式。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内部的治理结构和运营、分配机制的合理性。而好的治理结构和分配机制,才能保障人力资本的稳定性。
这一三角结构,我把它作为理解商业系统的基础。
而要理解一个系统,就要明了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价值。陈林老师总结了包括企业战略具体化、经营方向清晰化、资源配置明晰化、竞争优势凸显化、产品定位精准化、盈利模式数据化、市场估值最大化这七个核心价值。
而就顶层设计来说,要取势,高屋建瓴,明确企业的战略。在此基础上,做到优术——建立经营的目标体系,明道——建立客户价值体系,利器——搭建内部的运营体系。
上述这些体系和框架,如果仅仅是就理论谈理论,那毫无疑问是空洞的。而陈林老师的课程却并非如此。
这是因为,陈林老师自己就是企业家,是公司的董事长,他并非脱离实际的学院派。并且,长期以来,他辅导了20多个行业的企业,为企业做顶层设计和完整的商业模式,并且是取得了结果的人。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让听课的企业家朋友们感到信服,并且真正的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从2014年起就开始的的企业转型,一直到现在,很多的企业一直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步踏错就万劫不复。这是为什么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对企业顶层设计的框架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思考。那么就必然导致企业的发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好和不好,这当中其实是有一道门。懂的人在门内,没问题。不懂的,就是我们说的门外汉。
课堂上对所述观点对阐述,都是通过老师自己策划的商业案例来说明,这种方法是接受度最高的,能够使人很快理解。当然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不是每个老师都有这个功力。
二
对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授课的方式,用自己所做的案例来阐述,信手拈来,极具说服力,也就很容易理解。
严格意义上来说,陈林老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老师,因为他是在一直做实际操作,是不对外授课的。能够学到这么高端接地气能实操的课程,还得感谢中铭智公司提供的免费商学教育平台。
我知道,碎片化的知识,如果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走到实际操作的层面,那么,碎片化的知识是没什么大用的。我以前所学的许多内容,其实都是碎片化的,散落在各个角落。而通过这个课程,至少使得我开始建立起了碎片化知识的一个链接,各种的碎片在头脑中碰撞,在发生作用,在慢慢地形成一个整体。这就象在我的大脑皮层刻下印记似的。这就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吧。
三
我们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想,想学习在学习的人,首先是对自己的不满足,是想要改变自己。而我们早已不是学生,不是为了那个满分去学习。我们是为了那个结果,是为了能真正做到而去学习。
从“知道”到“做到”,这或许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就商业的逻辑而言,我想学习,想知道,想清晰地知道它的内在逻辑和运行的规律,更想知道怎么才能一步步地从“知道”到“做到”,并且,自己能成为那个从“知道”到“做到”的人。
那要怎样做,才能从“知道”到“做到”呢?
方法很多,但是首先第一步,是得找到对的人,找到有结果的人来学习,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念错了经书。还有,就是要在距离上接近,并在合适的场域上,才能接受到更多的真实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真经不在纸上传”。
还有,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如果不能自修自得,学多少知识也是白费。”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很认同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我们的任何所学,都必须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否则,你哪怕知道得再多,你从不去实践,或者不会正确地实践,你没有运用知识改变了这个世界,哪怕是那么一点点,那么,所谓的知识,依旧是只停留在信息这个层面,说难听点甚至只是个摆设。
而要怎样才能自修,进而自得呢?
这得靠自己去领悟,去悟,而不是记忆。用陈林老师的话说,就是要先形成观念,进而才有行动。
在我看来,是要先理解,然后按照从感知到认知,从认知到行动,从行动到反馈的循环,不断往复,不断修正。
四
写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复盘。从认知的金字塔结构来说,输出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输出倒逼输入,也是一次认知的过程。而一切的认知,都要和实践相结合。
现在所想,至少有这么几件事情可做。
一是组织平台上同频的伙伴们聚会沟通,交流现状和想法,以谋共同发展。
二是,要真正地理解,从“知道”到“做到”,就不能隔岸观火,站在旁边看热闹,投入到一家创业公司,一起干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而没有必要限于自己的职业角色。
三是,下个月15到17号,陈林老师将到贵阳授课,我会和伙伴们做好组织工作,也邀请那些想要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朋友们来听课,来共同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