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的学习困惑
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我们很迫切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但是我们学了很多,为什么老是记不住这些知识呢?即使掌握了很多的方法,可是感觉每项知识都是单独解决特定问题的;有时候有些知识与方法之间似乎有些联系又有些冲突,感觉是矛盾的,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学习上的困惑。
如何破解?
最近在看成甲的《好好学习》,里面提到的“临界知识”概念,让我豁然开朗。
(2)学习临界知识
先来谈谈知识,我们都知道,知识是由信息构成,就像房子是由砖头堆砌而成一样,但如果只是一堆砖头,我们不称之为房子。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只是一堆信息在那里,我们也不称之为知识。只有能改变你行动或认知的信息才是知识。
而且,我们要知道,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要比另外一些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比如你知道了“下雨天不能躲在大树下,比你知道了一个生僻字”的知识有用得多。
有些知识是有规律的,比如牛顿第二定律F=ma,解释为什么下落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快,你甚至有可能想办法造出火箭。像这种经过深度思考后,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的行动、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影响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作者称之为“临界知识”。
要学习临界知识,就要从具体的知识输入开始。读书,自然是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方式。可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读了很多书,也没有发现和掌握临界知识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读书方法有问题。
(3)读书方法
现在很多人读书很重视数量,比如一年读100本,但是过了不久,很多人连书里说了什么也不记得了,更何况内化成能力。
事实上,内化成能力的知识,是最忘不掉的。为什么我们“经典”的读书方法是低效的呢?原因很简单:阅读+画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我们的大脑,是不擅长记住和理解这些孤立的知识点。
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极致的是记忆宫殿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构想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的场景当中。通过这种记忆宫殿法来读书,我们可以将新旧知识构成知识网络,我们便能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这里跟拆书帮帮主赵周写的《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提到的RIA读书法是相似的。
R(Reading)是书中的知识片段,I(Interpretation)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知识,A(Appropriation)是拆为己用。这里面的A又分为A1,根据书中的知识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A2,针对这些知识,以后我怎么应用。
那么,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也就是本书提到的临界知识。
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4)两个底层学习心态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我们先来谈谈学习的底层心态和底层方法。
01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心理学有这么一个概念叫“习惯性防卫”,就是说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你敢反对我,我就要和你干到底,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那么我们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呢?
答案便是建立绿灯思维。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02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我们这个社会变化得越来越快,如果我们自己再不快点,黄花菜都凉了。可是,一味追求快,真的能成事吗?
其实,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
我们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底层堵住了,新方法和新技巧学得再多,也都是表面上的花拳绣腿。
我们要以慢为快,其实是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5)三个底层学习方法
01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学习临界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但并不是你见识多了,知识积累量多了,就能够自动深度思考了。
我们越是想要提升自己,越是订阅各种公众号、考技巧文章、买畅销书籍、参加牛人分享,反而越少关注自己本身,临到自己,生活似乎照旧。
有时候,向外求,不如让自己安静,向内求。
我们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花时间反思,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关于自己的一切,但是很可能我们最不了解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看小时候的日记,好像没有什么用,是啊,过去的事情,再看有什么意义呢?今天的活儿还没做完呢。可是,如果这样下去,我们就一直拿过去的假设来过今天的日子,却在期待未来全新的不同,这可能吗?
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断地进行力量训练,同样的,如果想要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之一便是反思。
如何反思?
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重要的大事需要反思,但决定你在关键时刻表现的,却是一个个小事的积累。
把生活案例化处理:生活就是一本书,我们每天经历的时候,都是一个个埋藏着启发的案例,关键是我们必须有能力解读它。
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仅仅是把感受、情绪写下来,还应当把一天遇到的事情进行分类,然后依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思考。
02 以教为学
因为你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如果我们讲不清楚一个问题,往往是因为有些我们以为知道的知识并不知道。为了给别人讲清楚,我们就会逼着自己主动探索,想明白问题。
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复述知识其实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而且教学的环境让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增添了新的场景,回忆起来更容易。
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03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这里的关键词是:心理表征,是指我们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就是思考的过程。
刻意练习最关键的还不算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
如何理解呢?
就是对基本核心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的能力单元,当我们把各个核心能力单元吃透并组成之后,接下来就是用认知框架将它们联系和整合起来。
比如游泳这件事,刚开始练习漂浮、呼吸、打水等,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基本的技能,组成起来就成了在水中穿行的新技能——游泳。而一旦学会游泳,就能和其他技能呢组合了,比如跳水、水下救援这样更大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