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也让许多我们曾经认为必不可少的事物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有的时候,那些我们眼中的“常识”在新生一代人的眼中却是变得如此的陌生。
有时回到老家,看到亲朋戚友的小孩们对于家中一些事物有如好奇宝宝般总是问个不停,很多事物在他们眼中是那样的新奇,有的也许是第一次能看到“活”的,第一次看到地里长的,不是追在鸡鸭屁股后面跑,就是拉着大人们带他们往山里或田地里跑。
不知你是否还曾记得去年那件“三年级学生不识白蜡烛”的事件?这在不少人眼中都觉得,如今的小孩太过于缺乏生活的常识了,甚至也有人开始质疑现如今的教育是否太过于应试化,让学生只懂得应付“考试”,却缺乏了最为基本的“生活常识”上的认知教育,而“高分低能”的争议再一次被众人掀起。
不单单是白蜡烛,水果、地里种的蔬菜和农作物、家里养的家禽等许多平日在城市里小孩“难以”见得的事物同样如此,如今的小孩确实缺乏对一些“常识”事物的认知,甚至在某些综艺真人秀里也能看到一些初初出道的新人们同样如此。在这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和各种新鲜事物的包围下,这些事物有的已被人们所淘汰,有的则被一些更精致或更方便的新事物所替代,有的甚至早已被贴上了“落后”、“贫穷”、“肮脏”的标签,渐渐远离了现代都市的生活圈。
像白蜡烛、旧式火柴、老式暖水壶、杆秤、卡带机等在乡镇农村里也慢慢淘汰的旧事物,即便不认识也并非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于他们天天吃的蔬菜水果农作物都缺乏一定的认知,总会平添不少“笑料”让人哭笑不得。
如果只是某些人不知道,那或许还能说是这个人“无知”,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但是,大部分人对此都不甚了解,那是否也该好好反思下,是否如今的教育方式出现什么问题了呢?
以前,人们总是教导我们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育要与实践同行,同时也告诫人们莫要做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我们总想着学习国外的教育方式,甚至不少人都会想方设法的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求学。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也能给予孩子们更多更好的教育,也许,在一些人的眼中,现在的孩子即便没能说是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大多也能有那么一两样“技能”傍身,除了在学校学习,出了校门,不是兴趣班就是补习班。
你们总是说,“别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技多不压身,学多的东西对以后有帮助。的确,带孩子适当的学习一些体育项目上些艺术班确实对他们有益,但是,对于那些从小就给孩子报读一大堆兴趣班的父母,让孩子学习那些游泳、乒乓球、钢琴、小提琴、舞蹈、围棋、绘画等等一大堆不同的“兴趣”,她们又是如何想的?或许有人会觉得我这说的太过于夸张了,但是,在小城市那些教育资源相对没那么好的地方我不敢说,在一二线的大城市里,为了“写”好自家孩子求学的那份“简历”,给孩子报读过7、8种兴趣班以上的父母绝不在少数。早前网上时不时的曝出一些幼儿园、小学的孩子简历里,单单只看掌握“技能”的数量,完全可以说是吊打大多数成年人了。
或许,这在一些人眼里,这些孩子多才多艺,成绩优秀,但是,也有很多孩子缺少了一个人最为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了许多生活常识上最为基本的认知。很多家长日常里都把自家孩子当“皇帝子”、“皇帝女”般宠着,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这里面又有多少人即便是上到了大学还是不会洗衣做饭,自己照顾自己的,又有多少身怀各项“技能”,能把各种高科技产品玩的得心应手,却连最简单的剥蒜都还要人教的?
孩子们不认识旧事物,大多只是因为他们身处于不同的年代,很多旧事物如今也已渐渐淘汰,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与其让孩子成为掌握十八般“技能”的“超人”,不如少报一两门“兴趣班”,平日里多些让孩子参与到日常的大小事务中,做饭时帮忙打打下手,帮忙搞下家里的卫生,做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懂得如何照顾自己,懂得多些生活中的“常识”,这对孩子的成长不是更好吗?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