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工作中与同事交流时,他说的一件事,你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知道了,同事说完后,才发现你俩说的不是一个频道;学习本书,能让你通过交谈找到有用信息。
在学习过程中,你认为这是自己之前学到的知识类似,就不再深究,或者学完了,却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
其实这是没有充分抓取书中内容的有用信息,无法把感应上升为理性认知。
在《好好学习》一书中,重新界定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学习的经验和方法,给出了提高自身的学习力修炼步骤。
怎样才能提升认知深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才算深度认知?
让我们先看几个例子。比如,有人问:为什么北京房价那么高?有两种答案。第一个回答:都是炒房团搞的!第二个回答:北京的士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力人群又过度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
再比如,有人问:怎么增加团队的认同感?第一个回答:领导要经常开会强调!第二个回答:人的认同感来自全力以赴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其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共同参与的仪式感都很重要。
这些回答里,你有没有发现第二个回答似乎比第一个回答更有深度?如果把第二个回答称为有深度的回答,那么第一个回答就可以称为简单的回答。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差别:
1.从形式上看,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冋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向题。
所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认知的深度从那几方面界定呢?分析问题时,跳出问题本身,找共通点。接受答案时,找到支撑的数据或验证,就是深度的认知。但我们在实际的工作或生活中的学习,往往追求简单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以为我们知道了就知道了,而没有从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中深入探索。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无法了解底层规律,就无法提高认知效率,也就无法提升认知深度。看起来很努力,却一直在原地打转。
那么,如何更好的提升认知深度呢?在刚才的拆页中,成甲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简单易用的两步法,告诉我们提升认知深度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1.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分析问题时,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普遍规律。例如我的会计考试,如果跟定老师,合理分配时间,注重做题掌握重点架构,就能掌握规律。
2.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寻求答案结论时,验证判断再接受。不要只重感觉、经验,要重数据分析。例如会计考试前的做题,验证再做题,而不是只是认为自己会了,在理性的考核检验中不断提高。
在原文拆页中,成甲先生强调,经过长期验证的结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的才是有深度的认知。这个步骤是递进的,学习时可以从分析问题到获得结论来不断提升认知深度。
这个方法,普遍适用于我们的认知提升,避免被忽悠,学到真知识,并为我所用。在我们平时的认知提升普遍适用。但不适用与幼儿的交谈中。 幼儿更多的是体验沉浸式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