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侯,其他人知道我是少数民族都对我的存在充满了好奇,都会问我平时穿什么,吃什么,住哪里?我的回答常常是住山洞,吃象肉,以树叶为衣。云南毕竟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美丽又神秘的地方,加上我讲得特真诚,初次见我的很多人都被我的真诚打动了,也都信了我的鬼话。
其实我觉得自己是个假壮族,别人问我壮族有什么民族特色,我都会回答没特色,在我眼里真的没有什么特色,呼吸一样的空气,住一样的房子,吃一样的食物。我除了户口本上是壮族,还会说壮语外,真的在没有什么民族特色了。而一定要我挤出些特色来,那必定是壮族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很久很久以前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就是单身男女的娱乐派对,春天这个季节适合恋爱,所以壮族人民很是聪明,弄个节日招呼青年男女情歌对唱,帮助单身人士顺利脱单然后农忙时节又多了一个劳动力。然鹅从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开始已经只是壮族祭祖的重要日子。我一次也没有赶上情歌派对,关于壮族情歌都是从宣传片里看到听到的。
而今社会发展极快,安逸的壮族人民也开始放弃绿水青山,南下广东深圳进厂打工,三月三祭祖这个重要的日子也开始慢慢淡化了,很多人都在外出务工前找个好日子把祖给祭了。三月三慢慢地离开我们的视线,变成了无关紧要的日子。
说到壮族的祭祖,必须得有五色糯饭了,每到三月三我妈妈都要蒸很多的五色糯米饭,五色糯饭的染料均来自纯天然的原料,取树叶,花,草的原汁泡糯米,再把上色的糯米蒸熟,出锅把花色品种搅拌均匀,用芭蕉叶包好备用,上山祭祖的时候就可以带着去了,妈妈一般会按去祭祖的人头来包,每人一小包再带上煮熟的鸡,腊肉,酒,鞭炮我们大人小孩一群人就浩浩荡荡地上山祭祖了。
但是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奶奶,妈妈,婶婶们从来没有和我们一起上山。初中的时候我问妈妈为什么不去。妈妈说她得在家给我们准备晚饭,然鹅我妈妈不会炒菜的,每次祭祖回来都是我爸爸炒的菜。后来奶奶和我说,像我们家族那么大,男孩子和孙女那么多,其他人就不用去了,奶奶说的其他人是她和妈妈还有婶婶。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
在高中以前,我每年都有机会参加祭祖,每到三月三我们家族也是最热闹的,一是因为人多,二是因为我们整个家族的人都很会玩。其他家族在三月三祭祖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家族二十几号人肯定得花上一整天的,我们会先把自家的坟祭好,简单吃些东西然后出发到整个家族的墓园祭扫,然后就进行一次大的野炊。把从家里带来的五色糯米饭,鸡鸭鱼肉全都切好,就摆好,然后吃饭。吃完饭小孩子去附近寻找野果子吃,去挖野花野草玩得不亦乐乎,大人们喝酒聊天谈各家一年的计划,互相打趣。
我们每年也都会邀请其他家族的人儿一起共享美味佳肴,很多人也都很乐意加入我们,我记得最好玩的一件事情就是一个邻居家的爷爷有一年和我们一起玩到晚上才归家,酒也喝多,回家的时候把鸡落在墓园了,回到家了被家里人说了一通,又得灰溜溜的自个返回墓园取鸡,这件事在村里传了好几年,每到三月三我们都会讲这件事情。
图片来源于朋友而明天又是三月三,又是祭祖的日子,而我在远方遥望思念着家乡的一切。昨天晚上和妈妈打电话,还和妈妈开玩笑,说我都七八年没有去祭祖了,老祖们是不是都已经忘了我。哈哈哈……今天朋友圈全都是五色糯米饭的动态,去了很远地方的人也都回家了,准备着热气腾腾的五色糯米饭,用来明天祭祖。
这几年流失的民族文化好像又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坡芽歌书被挖掘,压箱底的壮族服饰也被我们拿出来穿戴,反而变成时尚的单品了,毕竟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在此“自觉”“彻底”“投入”的前提下进行传承和传播,不可能不积极,不可能不完整,不可能不成功的,所政府部门都很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保护好传统节日活动就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我希望我的孩子的孩子还是能知道三月三,还会讲壮语,而不是单纯的户口本上的“壮族”两个字。
对一个“族外人”来讲,要观察和了解另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能够参加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节日耳濡目染,感同身受——通过民族节日这个“窗口”,外族人可以观赏到色彩绚丽、婀娜多姿的民族服饰,可以品尝到风味独具、特色浓郁的民族食物,感受到载歌载舞、隆重热烈的节庆氛围,领略到豪迈奔放、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体悟到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
而壮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流失的壮族文化都被唤醒,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不分男女,不分老幼,载歌载舞。
图片来自我的幼师朋友 图来自我的幼师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