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饶河戏,是百万鄱阳人民喜爱的文化瑰宝,也是魅力鄱阳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我是赣剧戏迷,超级粉的那种。曾祖父是清末时期的余干县草根艺人,生活所迫走街串巷演戏,三伏天舞台上中暑,逝于曾祖母的怀里。
爱上戏曲,得益于自小受祖父的影响。1945年起他进入乡下剧团演花旦走村串户养家糊口。据健在的老人说当年祖父的扮相俊美动人,唱腔清丽圆润,余音绕梁。演出结束时常有大姑娘小媳妇堵在后台看他,也因此常常能得到一些额外的美食与财物等打赏来贴补家用。
解放后祖父安分做起了农民,但赣剧小调成了他第二生命,闲暇时分常唱上几段,仍然会引得乡里乡亲停了手中活计驻足听上一会儿。可惜老人家前几年仙去了。现在还能忆起幼时骑在祖父脖子上到周边乡村看戏的场景,我吃着祖父买给我的油炸饼小吃,看戏台上历史烟云,听高昂激越的饶河调响彻云霄……有时我也会问他这么多的孙男孙女为什么总只带我去看戏,他摸摸我的头说就你小小年纪就能看懂戏哟。我也就自豪地挺起了胸膛。因了祖父的熏陶,打小就喜欢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赣剧饶河戏,我是你的粉少年读书时,除了每日中午12点准时收听半小时的评书外,另外的喜好就是收听胡瑞华的《尼姑思凡》、吴寅生的《打金枝》、石桂安的《下河东》……在这些曲目里明了是非曲直,了解平民百姓的简单直白的喜怒哀乐。
江西鄱阳一一中国戏曲之乡,各式各样的老式戏台遍布乡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又涌现出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新戏台,足见基层民间对戏曲文化的渴望,对赣剧饶河戏的偏爱。专门了解了一下,鄱阳有民间剧团十余个,农忙时辛勤劳作,闲余时脱下汗衫穿上戏服走上江南各地舞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自己的经济收入。
有幸和一批活跃在舞台上的当代鄱阳赣剧表演艺术家结识,偶尔看看他们的排练,体会到他们的执着与不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行业要出彩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泪水。邻家侄辈张钰、陈云峰等一众青年才俊成了鄱阳赣剧事业的顶梁柱,继承老一辈艺术家们的传统技法,推陈出新,锐意进取,这文化瑰宝才能在鄱阳湖平原上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秋冬春季,是饶河戏在各地爆发的时节。乡邻有喜事,或是村里有纪念意义的大事,不请上剧团来演几天大戏都不显得隆重。也因而能让我过足赣剧瘾。最喜欢和表演艺术家们饮酒品茶评戏,导演江玲静、皇帝方少敏,花脸张进林,老生吴显俊……在他们的谈论中加深了对戏曲中的人物的认识,也了解了艺术家们在塑造角色时的拿捏精准,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使台上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赢得老百姓的喝采。
饶河戏盛季到来,小区内几个阿姨便天天数着日子,帮我在做减法似的计时。每到了周末就来跟我打招呼,约我去看戏,很大原因是抓我当司机。我们就成了追星族。事先她们已踩好了点摸着了位置,单等我这个主要人物出场,载着她们打游击。每到演戏地,熟识的演员们会来安排好坐的位置,甚至买些甘庶、水果等零食,让我们吃好看好。阿姨们频频对着我评论小姐、丫环的扮相,小生老旦的唱念做打,间或给我预告下阶段的剧情。天,我这个超级粉还要你们来介绍。但为了尊重阿姨们的热情,我也只能连连点头,在她们的干扰下抽空欣赏台上演员的风采。每次回家时阿姨们都兴奋异常,下车时都会说一句,裴老师,明天我们还去哈。
赣剧饶河戏,我是你的粉应邀参加了鄱阳赣剧团的戏曲晚会,除欣赏到异彩纷呈的节目外,有幸见到了当年给湖城学校我的班级传授赣剧的王遇龙老艺术家,那时候儿子和同学们学得有板有眼。最让我这个戏迷幸福的是,和赣剧艺术大师胡瑞华女士合影,让我陶醉得忘乎所以。大师嗔我一眼,我得跟你夫人也合个影。回头望,妻子笑得比我还开心。
总想起祖父给我说的“你要去唱戏该多好,扮相也不错”,我的祖父啊,我要去演戏,我去演什么角色啊……
赣剧饶河戏,我是你的粉 赣剧饶河戏,我是你的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