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括该书的第三课:如何塑造形象鲜明的角色。
首先,避免踩雷:
1、不要通过叙事性描述角色的性格。例如说“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就是叙事性描述。作者可以通过写一件事、构建场景、营造氛围,来使读者觉得“这个人很正直”。
这一点与第四课情节的内容呼应,可将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写成小高潮,这样既能够使人物鲜活,又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在大高潮之前设置小高潮。
2、不要通过数字、固有名词、发型、相貌、服装等凸显人物性格。并非这些描写不重要,例如服装、发型,可以作为一个人的独有特征或标签,但是这些无法直接反应性格。读者会觉得作者仅仅通过发型确定性格很独断。
3、主角的性格要真实,但是不要现实。现实,就是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一切。真实,就是现实中可能不大会发生的,但是又合乎逻辑的、一些巧合连串的发生。
例如一个懦弱的人,虽然内心渴望改变,但大多数还是会一直懦弱下去。但是在小说中,一个内心渴望改变的懦弱的人,在遇到反派一而再的挑唆后仍然低头,但是反派却拿来他最珍惜的事物来要挟误入他,于是主角一跃而起地反抗了,自此改变懦弱性格。
正所谓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角色登场有理由,所有角色在不登场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生活——鲜明的角色
人物的深度才能使故事变得有趣,鲜明的角色才能支撑情节!
登场画面越少,角色越需要冲击力!
1、出场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合乎逻辑的,不要为了增加人物而出场。例如在打斗中突然出现救场的高手,他为什么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出现在哪里?是有人拜托他去救场,还是他办事中恰好路过,如果是后者,他在办什么事,路线是什么?
这些不一定都要写出来,但是作者必须要知道。因为角色是鲜活的人,他可能不被作者写入小说中,但是他也是在生活着的,不登场的时候他们的轨迹也在变化。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中演员需要针对自己拿到的角色在细节上精雕细琢,作家同样如此。要想角色鲜活、跃然纸上,首先他们要真实地生活在作者的脑海里。譬如刚刚所说的那个高手,他的惯用兵器、左手还是右手、喜欢标志性的黑衣、头发扎起来还是披着等等。这样故事才能有深度。
人物深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作者可以通过在写作过程中对人物做笔记,通过积累的人物性格达到深度要求。
2、使主角游走在小说世界规则的边缘。意外性能够增加角色的深度,彰显存在感。
例如一个正直不苟言笑的警察,在业余时间为一个酒吧驻场歌手填词。规则是:警察,正直、严肃,敏锐。但是他的业余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爱好也是可以多样的,因此为歌手填词虽然不太符合警察的形象,但是也在规则之内。这样一个立体的角色形象就出来了。
什么是规则之外呢?警察下班了,脱去衣服变成了一个外星人,这就是超出了该小说世界的规则——读者已经认定了这是一个“警察抓小偷”的故事,作者突然乱入了个外星人,人家是不买账的。
主人公必须是变化的
1、使主角一出场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由于作者已经塑造出了个性鲜活的主角,那么促使主角变化的局面只要作者设定就可以了。作者创造局面→促使主角思考→或者自身渴望改变、或者环境逼迫不得不改变但是主角有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或乐观态度→改变了原来两点一线看到老的生活路线。
主角的世界观≠作者的世界观
这是很多作者容易犯的错误。写着写着,发现主角跟我想的一样了……
不同的主角有不同的世界观,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在强调主角要鲜明立体。只有在开始写之前设定好了主角的性格,才不至于在后面跑偏。
PS :如何回忆过去
塑造一个善于插话的对手。可以在对话中插入叙事,但是要注意契机,类似于“我本来不想说的,但是既然你执意要知道,那我就告诉你好了”。
而不是突然地写道:主角望着窗外的大雨,想起了10年前的晚上……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