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一份来自欧洲的奏折摆在了慈禧老佛爷面前,折中指出“倭兵少财乏,持久足以困之”,意思就是跟日本打持久战,对方必定拖不起。
然而清朝廷多年闭关锁国视野受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之后中日爆发甲午海战。
海战爆发,上书之人远在欧洲,更是心急如焚,坐立不安,特别是获悉中国军队屡遭败绩后,终于坐不住了。倭兵都打到自己家门口了,总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必须还击以示我泱泱大国威力。
经再三思考,他认为,兵贵在神速,最好的防守是进攻。虽然我国力不及日本,但倭寇久居弹丸之地,狂妄自大,向来看不起我华夏,怀有自大心,必然放松警惕,他从北上进攻我华夏,如果我们能迅速组建一支军队万里奔袭,从南方捣其老窝,突袭长崎、东京等地,一可缓和国内战乱,二可给倭寇以还击。
这个人就是中国晚清国力最弱时,唯一一个策划借助澳洲士兵袭击日本,并努力付诸实施的人,被称为最有行动力的“愤青”——宋育仁。
1894年,宋育仁被清政府派驻欧洲,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二等参赞。
参赞这一职务是我国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定出的使制,派遣出使大臣。次年,定制于驻外使馆设参赞。清制,参赞从四品或正五品,民国为荐任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大使离职或不能履行职务时,设有公使衔参赞或政务参赞的使馆,首先由他们履行临时代办职务。
当时,驻伦敦使馆公使龚照瑗正回国向大清述职,宋育仁全权负责工作。
面对国内时局,宋育仁和使馆参议杨宜治、翻译王丰镐三人秘密制定了计划,购买五艘英国兵舰,十艘鱼雷快艇,再招募两千名澳大利亚水兵,组成一支足以一战的舰队,出发后假称是保护澳大利亚商队的舰只,从菲律宾北上,奇袭日本长崎和东京。
宋育仁判断“澳大利亚为英国的属地,西例商会本有自募水师保护商旅之权,中倭战起,澳洲距南洋最近,颇为震动,商会发议,举办属地水师一旅,以资保护,(英国候补议绅)庵洁华特暗联议院同党主行其议,而以此谋所购一旅驾名(假名)于澳洲商会所为,仍挂英旗出口,则局外无嫌,而踪迹不露”(引自《借筹记》)。
从菲律宾北上至日本不是说过就能过的,它国兵舰航行必须经允许,海上航道需要很多关卡要打通。
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宋育仁的好友英国候补议员安杰华特。安杰华特愿意利用自己在议会的影响力推动此事。可通过澳洲商会的名义暗中为宋育仁购买船只,明面上悬挂英国国旗,就可以规避相关的战争禁售条例。
对宋育仁而言,澳大利亚的出现简直是天作之合!
它的地理位置让绕道菲律宾直攻长崎的计划能顺利进行,其英国属国的身份又能避免麻烦的禁售条例。
计划完备,条件充足,剩下就是付诸行动,这需要金钱。
宋育仁粗略算了一下,按照作战计划,需要购买十艘军舰,两艘运输船,弹药补充,外加2000澳大利亚士兵,最终需要募集两百万英镑!
事已至此,为了国家,再艰难也得继续下去,宋育仁一咬牙,借!
两百万英镑换算到现在是多少?
1894年的200万英镑跟如今的不同,宋育仁曾在他自己著的《采风记》中记载,当时伦敦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月收入约8英镑,如今伦敦人均月收入3000英镑,提升了将近400倍,100多年前的宋育仁一借就是200万英镑,相当于现在的7个多亿英镑。
起初,没有人愿意借款给宋育仁,宋育仁就谎称自己有“朝廷密令”,且因为本身就是朝廷的派员,取得多人信任。
此后他又经过美国退役海军少将夹甫士的牵线,联络了英国康敌克特银行经理格林密尔,最终银行同意贷款。
1985年底,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时,宋育仁船只弹药交接完毕,募兵计划也很顺利,正当舰队准备打着澳洲商会旗号出发时,此时回国述职的使馆公使龚照瑗返回伦敦。很快,他就知道了所有的计划。
龚照瑗惊的目瞪口呆,他想不到他不在英国的这段时间,这个副手在伦敦借了他一辈子也还不清的外债。
他想不到这个副手用一己之力组织了一支舰队,招募了一批澳大利亚士兵,打算跨过大洲、大洋,去突袭万里之外的日本,简直是天方夜谭!
龚照瑗心里对眼前这个人佩服的五体投地,不过作为朝廷的公使,他更担心顶戴花翎不保事小,老佛爷不高兴杀头事大啊!
于是,他将情况全部报告给了朝廷。
因清廷已打定和日本媾和的主意,李鸿章坚决反对宋育仁等人的做法,而慈禧也认为宋育仁“妄生事端”,立即下旨将购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废,同时电召宋育仁速速回国。
1895年3月,清朝廷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这样,这个前期筹划很久、涉及美、英、澳、中四国多人参与的奇袭计划,最终因为清廷的担心和恐惧而胎死腹中。
宋育仁因“潜师谋废”,败局已定,只能“抚赝私泣,望洋而叹”,伤心了很久。在回国途中,他写成了《借筹记》,详详细细地记了这件事的经过,《借筹记》或许是宋育仁为了面临即将到来的质询或审讯的辩护词,或许是对壮志未酬的抒发。
1931年12月5日宋育仁逝世, 临终时嘱托家人把自印的《借筹记》赠前来吊唁之人。
一个大清驻英国公使参赞,以自身为抵押,欠了一辈子也还不清的债务,购置一支舰队,试图远洋奔袭,挑战当时强国日本,为甲午海战中一败涂地的中国翻盘,是货真价实的爱国“愤青”, 放在今天,很多人即使有报国心,也难有这个魄力!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给予他很大地肯定。
《剑桥中国晚清史》提到清末中国维新思想家时,将宋育仁排在了首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