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这一代的家长,很多在比较专制的环境下长大,父母用乖来定义好小孩,对我们的要求是听话。
很对人对自己的教育经历进行了反思,认为高压管控的教育方式、激烈的竞争,只会让孩子感觉压抑自卑、做事畏手畏脚。
很多家长基于自己不愉快的成长经历,希望孩子得到更多的快乐和自由,活的尽量舒展,再加上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多选择散养孩子。
所谓散养是指,家长不管控和干预孩子,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不设定边界,或者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提出自己的建议,任由孩子自己发展。
这样的家长会说,我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他快乐,将来能自己养活自己就好了。
这种说法听来洒脱,实际上是从高压教育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如果说在高压管制的培养方式下,孩子是被过度消耗,影响孩子的长远发展;那么,家长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约束和引导,任其自由发展,走向的就是另一个极端。
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自由生长,实际上是以快乐养育为名,行怠惰和逃避责任之实。孩子的成长需要引导和界限,孩子需要的是框架下的自由。
2、
适当的自由是有必要的。
相比于被高压管控的孩子,有更多自由,有创造和试错的空间、天赋与兴趣得到尊重的孩子,可以更加主动的开展自己的人生,也有比较大的几率体会到幸福感。
但是,所谓的自由绝不是无限制、无规则的,更不是放纵和无节制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引导,也需要行为界限,父母的权威是让孩子获得安全感的重要保障,有方向感和安全感的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
这些引导、约束、规则和边界就是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的框架,而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规范孩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如果家长不约束和管理孩子,任其自由发展,孩子往往没有边界感,也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就像一棵没有人修剪枝丫的小树苗,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时间和成才的机会,甚至走上歧路。
很多孩子在家里无法无天,甚至动手打长辈,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得到什么自由和快乐。
教育的尺度,应该像《麦田守望者》里说的一样。成人的工作,就像是那个麦田的守望者,平时,让孩子们在麦地里自由地玩耍,不轻易去干扰他们,就让孩子们尽情玩耍、尽情欢笑。但是,麦田周边是有悬崖的,如果有孩子跑到悬崖边上,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地跑过去,把孩子捉住,把他带回到安全的麦田里。
3、
怎么实现框架下的自由呢?
有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是事前制定明确的规则,孩子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哪些权限。确保孩子知道哪些是被允许的,而哪些界限是不可以跨越的。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孩子有知情权,另外还可以避免很多可能的冲突和权利的争夺。
二是这个权限应该随着孩子的自控力增强和年纪慢慢增加,而不是把权利和自由一下子交到孩子手上。
孩子缺乏控制力的时候,把自由交给孩子,实际上是对孩子非常大的一个考验。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iPad上玩游戏时,用父母的付款账号花了几百元购买游戏装备,家长大为光火,觉得孩子太不懂事。
其实这件事更多是家长要反思,在孩子还缺乏足够自制力时,不设游戏权限,不对自己的付款账户设置保护的方式是否合适。
三是家长要告诉孩子,要想享受某些权利,就要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随着你能承担的责任越多,就会得到更多的自由。
四是要有家长的权威,不能带头破坏规则。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作业拖拉、沉迷游戏,看电视没有节制。
出现了这些问题时,家长不要忙着责怪孩子,而是自己要反思,是不是家庭中缺少相应的规则,自己是不是经常由着感受和心情来管理孩子,是不是自己不能守住边界,甚至首先破坏规则。
4、
很多家长误解了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是不管时间地点随心所欲的做我们想做的事,这不是自由,而是即时满足。即时满足不是真正的自由,是被我们低级的动物性自我所驱使,是无序的自由。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快乐不仅来自于为所欲为的即时满足,或者是眼下的舒适愉快。我们的快乐更加来自于求知的快乐;来自于克服困难自我超越的成就感;来自于自我实现以及服务于更高的目标。
真正的自由,是对自我进行约束,越自律,越自由。而通过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在获得真正的内在价值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而孩子在这样的克服小我的过程中,也会形成真正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并有更大的勇气去开展自己的人生。
正如阿博都巴哈所说,真正的自由是将自己从自我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自我才是最大的监狱。
教育,应该达到这样的效果,那就是孩子通过受教育,他更自信,而不是更自卑。他应该感觉到生活是有希望的,而不是越来越阴郁。他应该感觉到人必须有敬畏,同时有尊严地活着,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我们就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自由的境界,就会更深刻的感觉到生命的美好。
这些教育效果,只有在框架下的自由中才能够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