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好的文章需要有好的故事素材作为基石,而好素材的来源可以非常广泛,要注意培养属于自己的素材来源渠道,这将是你与别的写作者与众不同的地方。
文章不能总是靠假大空的说辞和理论,我们在中初阶段学习议论文写作的时候,老师是这样教的,让我们摆事实讲道理,说得更清楚点,就是要先有事情发生,把故事描述出发,再针对事情的方方面面做评论,把自己的想法和道理讲出来;还有学习散文写作的时候,依然离不开故事情节,在散文里面需要有事情的发生,只不过这个故事的描述较为简洁。更别说其它文体了,一样是需要有故事来铺垫,好的作品往往也是既有事实,又有道理,还有精彩描述的。
可见,故事在文章写作当中作用是非常大的;而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就推荐了两种收集故事素材的方法。
01 广泛阅读各类信息
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获得。“除了少数一些能够随时随地发掘故事的天才外,其他人要想做到思如泉涌、提笔成章,就必须成为一位如饥似渴的广泛阅读者。”就像我们常常教育小孩写诗歌一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只有大量的阅读,从阅读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才可能在写到某些方面的讨题时候,不至于无话可说。
当然这里的无话可说,并不是真的写不出来,而是不能干瘪瘪的摆道理,更要有事实依据做支撑。大量阅读什么内容呢。书上说一类是高发行量的大众报刊,比如人民日报、凤凰周刊、光明日报等类型的,但这些报刊,只是给我们一个跟紧时事的角度,而对于其它方面的选题来说,可能作用就相对少很多了。
所以,书上又说,除了报刊外,我们还要大量阅读专业期刊、行业报道、学术研究、各类咨询报告、政府公文等,懂得从各个层面获取大量的信息,只有这样广撒网,才能把握事物的全貌,让我们的论述更多客观有力。
而在大量阅读中,我们需要做到“从它们的内容中窃取思想而不受惩罚”,也就是不管是报刊还是学术研究,可能只是对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探讨,而通过我们的整合,我们是在它们的思考成果基础上,全面概览式地获得新的见解和观点的,显然这样的观点是更能引起读者注意和喜欢的。
02 随时随地记录灵感
在我脑海中一直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博士在撰写毕业论文,但卡在这个点上,思考了许久,后来是睡觉做梦的时候解出的答案,帮助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大家都很奇怪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自己也解释不清楚,只是说那段时间,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论文的事情,怎么实验,怎么操作,怎么论证……这些问题一直在他的脑海中飘浮,时间久了,连梦境都是这些事情;有一天晚上在睡梦中,他突然获得灵感,无比清晰地把问题解答出来了,当时他就惊醒,他顾不得其它,立马在纸上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后来通过验证,结论正如梦中所述的一样。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不外乎是这样。但我想说的是博士他能立马把片刻的灵感记录下来,如果他等到早上醒来才去回忆梦境所做,或许就没有那么快能完成了。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醒来,我们能清楚地记起我们做了一个梦,但梦境却是模模糊糊,触不可及,像是这样又像是那样,而通常真正的结果却并非是我们所回忆的。
“数据可以储存在大脑中等以后去回忆,但灵感与创意就如晨雾一样,往往转暖即逝。”所以我们要及时记录下出现在脑海中的灵感,这些想法往往能成为我们作品的核心点。
记得在中学阶段,我们政治老师兼班主任就跟我们说过,随身携带一个小的笔记本和笔,想到什么就把它记录下来,并且过一段时间就去整理一番,你会发现,这些记录的碎片,可以按时间段来划分,基本上是一个时间段一个主题的,这说明其实我们在每个时间段里,都会有一个重点事情困扰着我们,而我们在这阵子里的所思所想,会通过碎片灵感出现,我们记录下来,那么我们对这个事情的解决就有答案了。
03 学会剪报做归纳
小时候我总能看到大哥把家里的报纸这里剪一张那里剪一块,把剪好的内容贴到一个专门的笔记本里面,我很好奇,哥哥说剪下来的内容都是他读完后觉得很有趣很有启发的内容,所以他要收集起来,以后有时候再重温,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提高他的写作水平。
后来上学了,听到很多教师都推崇这种做法,直到后来学习文学,才知道这做剪报的方法叫做档案,也就是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素材收集整理,归档保留,时常看看,那么在日常写作中,就能用上。正如书上所说的,“一定要有系统的档案记录,否则你很可能无法找到自己最初的创意。”正是这个备忘录的笔记本,哥哥在很多次写作比赛中都有获奖。
现在记录东西基本上在电脑上了,十分方便而且记录的内容量可以更大;但应用却反而少了。看着硬盘里存下的几百G的内容,浩海如烟,自己看了都觉得心惊肉跳;至于看,是很困难的。而真正看过后记录下来的,那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所以说,工具在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衍生出了新的问题。只有真正进入过我们脑海的才是自己的知识和收获。现在当然不必再采用剪报的形式收集素材了,但也不能盲目地下载和保存资料;只有真正是自己阅读过,带来触动的内容,才是我们需要收集和归档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