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

作者: ZuCh_ce02 | 来源:发表于2020-05-20 16:27 被阅读0次

           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曾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作为一本心理学专业书籍,是什么让《乌合之众》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又是什么能让此著作总在集体环境的状态下被提及?通过本书的阅读,我第一次阅读心理学书籍,也在作者勒庞的带领下,重新接触法国大革命的内在心理原因。

           1895年《乌合之众》横空面世,虽然是专业书籍,但内容引用恰当合理,一经出版就引起了阅读狂潮。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阐释集体心理学,“群体无意识”、“群体不关心事实”、“群体不接受讨论”、“群体也有道德”。作为全书的基础,勒庞解释了个体在集体中时,会放弃自身有意识因素,如逻辑、推理、智力等,转而成为无意识因素,如欲望、本能、情感。这也就是个体在集体中麻木受控的主要原因,在集体中,个体丧失个性与判别能力,仅以冲动作为行动基础。其次,在集体中谣传和想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多个个体组合,事实就愈加模糊,但是集体不关心事实,他们只追求表象,在事件面前代入感极强,以道听途说和大脑的一时充血当做评判标准,并在集体中广为传播。当然,越是不关系事实,他们就越能将事情简单化,在群体生活中,大多为自己的行动找寄托,无理由崇拜特定信仰,并从不接受批判思想,把事情分为绝对的好和坏,并没有中间余地,不得不说,到此集体的暴行才能被合理解释。当然,作者在本书最后的内容中也解释了,一些集体中的道德,但其实也让人啼笑皆非,在集体的缺乏思考下,此“道德”非彼“道德”,所谓的道德也徒有虚名,比如在法国大革命中,为所谓的“女士优先原则”,将断头台正对的观看佳位留给女性。这些做法只是为了合理化集体的暴行,用“道德”来绑架个人,由此推进又一步的暴力。

           犹记得课上看过的《浪潮》,影片中的马克文先生为了不让自己的“独裁政治”课变得索然无味,大胆使用课堂实践模式,使课堂俨然成为了一个“法西斯”舞台,这个能是他没有意料到的,可他在这其中也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感觉,直至他的妻子与他大闹他才幡然醒悟。可为时已晚,集体的狂热感占据着每个成员,从而不自觉失掉了同情心,失掉了人情味,失去了判断力,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狂热的集体主义排斥其他任何反对的思想,排斥压迫任何不服从集体的人,在排斥的过程中,释放出人性最疯狂最丑陋最卑鄙的一面——一切不同于集体的东西都要想方设法毁灭,这也导致了身陷其中的蒂姆自杀而亡,最终用两条鲜活的生命为这部影片画上了句号。这部影片中唯一一个还清醒的人——卡萝,告诉我们陷入群体之中的人也是可以再拉回现实的,虽然这之中会有很大的困难。作为准新闻人的我们,不能够放弃自己的自我意识 ,尽管身处于网络的浪潮之中,也要扬起我们独有的风帆。不能跟随大众的脚步,让自己失去对事件最起码的判断能力。在信息化的当下,各类信息飞速的传达,这也使对各种事件的各种评价十分复杂。作为我们新闻人,要做大众的耳目喉舌也要成为舆论的引领者,带领读者走向正确的道路。不能在各类的谣言之下就失去了方向、迷失了自我,这就失去了新闻人该起到的引领大众作用。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条款来限制民众的发言,同时对网络媒体信息的开放程度做出限制,这样媒介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发挥“守门人”的作用。主要负责预估负面内容信息或者传递者的不良影响,从而切断传递者的传播渠道。

           引申到我们学习的新闻领域。作为准新闻人,不能够放弃自己的自我意识 ,尽管身处于网络的浪潮之中,也要扬起我们独有的风帆。不能跟随大众的脚步,让自己失去对事件最起码的判断能力。在信息化的当下,各类信息飞速的传达,这也使对各种事件的各种评价十分复杂。作为我们新闻人,要做大众的耳目喉舌也要成为舆论的引领者,带领读者走向正确的道路。不能在各类的谣言之下就失去了方向、迷失了自我,这就失去了新闻人该起到的引领大众作用。

           当然,虽然身为集体心理学的著作,但并不代表本书的完美。就作者勒庞本身而言,他是一位种族歧视学者,文章中也有所体现,他认为印度安人是低劣的,并认为女性没有存在价值。其次,本书作为对法国大革命的总结和概括,并没有经过实验和理性的探究,只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并不能算作是有理论基础的实验性内容。

           虽然《乌合之众》是一本对思想、心理深度阐释的文章,但却不失为是一本引人思考的书籍。他所提到的种种思想、理念,足以让我们在各个领域中加以运用并让我们成为一个成功的“引领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乌合之众》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sn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