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在研究生实习期间,曾和我的校外导师一起完成了一篇有关“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论文。如今,青岛市教研室的崔老师又提出“读写思辨”的观点,在我看来如出一辙。所谓“思辨”就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问与思”。
刚要提笔的那一刻,我脑子里想到的是“语文教学中的读写思辨”,可是写到这里,我更愿意去思考一下“语文课程中的思辨”。
一、晨诵课中的“思辨”
晨诵课我们一直倡导的是学生在问题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感知、去诵读,去与自己当下的生命状态编织。那么晨诵课到底有没有读写思辨?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教师在备一节晨诵课的时候,要预设1-2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和诗歌意象有关,也可能是和诗题主旨有关,总而言之,这一两个提纲挈领的问题能够引领着我们的孩子进入到诗歌,体悟诗歌更有深度的灵魂。其实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发学生去思与问的过程。
二、儿童诗和童话中的“思辨”
阅读课我不想做过多的赘述,整个阅读课,包括前置课和展示课,都是思辨的主阵地。儿童诗和童话是部编版低年级的主要文体。那么我们到底要通过教授儿童诗和童话,给学生传达什么?前几天我们面试一位语文老师,这位语文老师告诉我:“《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主要告诉孩子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如果这样上课,我能不能说是在误人子弟。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这个问题放在科学课或自然课上探讨是不是更合适?语文课难道要上成科学课?我们讲究不同学科的融合,但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背离了课标中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难道不是在误人子弟么?所以儿童诗和童话作为一个文学体裁,其自身具备的读写价值、文章本身语言的魅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才是语文教师应该备课的着力点。例如,台六的潘老师在一节课中出示一组儿童诗,引导学生去感受儿童诗特点:有声音、有画面、有情感。并通过学习写的方法,出示四季的声音和画面拉近与生活的距离以及同伴一起写,让写作并不孤单等多种方法,让一年级的小豆豆也能够在课堂上兴致勃勃地写出自己的小诗,着实不错!
三、读写绘中的“思辨”
绘本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故事本身。教师在设计绘本教学的时候,要多去关注故事、关注故事情节的巧妙与结尾的娥耐人寻味。通过不走寻常路的情节导入,不停地发问,不停地引发学生思考,一点点地抽丝剥茧,在这个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去“思”,当然情节的曲折、有吸引力,可以引导学生去“辨”。例如,换位思考地辨,如果你是某某某,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发挥想象地辨,给故事补白……总而言之,“猜读”“猜写”“猜画”,对于绘本阅读中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再合适不过了。
四、习作中的“思辨”
作文是思想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也是要有灵魂的。很多空空如也的文章就是学生在习作的构思过程中“思辨”的含金量低了。培养学生习作中的思辨能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从发问开始,多问几个为什么?发问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提笔写文章那一刻,那一刻已经晚了!要从学生的经历、体验开始,也就是说生活中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凡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习作的延伸一定是生活,在生活中做“思辨人”才是提升我们习作水平的王道。
语文课程中没有“思辨”能力,便失去语文思维。
语文课程中的“思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