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电视新闻,说四川某山区一村民到自家玉米地劳作时偶然发现了一只野生大熊猫,当时这只胖嘟嘟的“国宝”一察觉有人来,迅速爬上一棵树。该村民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之后持续拍摄踞于树上并不怎么惊惶的大熊猫。及相关人士来到,大熊猫依然依然呆在树上优哉游哉。来者其中的一位——大约是zhfu工作人员吧——对当时镜头很欣慰地说到:“老百姓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增强了......”。
当然是件好事,那位zhfu工作人员也说得蛮好,但其中的“老百姓”用的似乎不恰当。事实上不仅这位如此使用“老百姓”一词,其他有点zhfu背景的人士——尤其是军人,jcha,甚至保安爱这一口——也经常这样表述,笔者遇到相似的电视画面和声音已经不知多少回了。
按,老者,永远也;百姓呢,天下黎民也,姓氏来源不一,故称百姓嘛。《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国语·楚语天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员,是为百姓。”《孟子滕文公上》“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百姓明显属于被动的施予对象,多少还是带点贬义的。当然这些都老掉牙了,语词这东东,随着时代的推演,也一直在变化。至今呢褒贬咱也不敢妄加评论,但指向眼下中guo最庞大的群体是没问题的。
在战争年代,军队和老百姓如何如何的表述司空见惯。那是特殊时期,再说窗外炮火连天,说话人都脱口而出,哪顾得上字斟句酌。这大约就是军人和警cha如今动辄还是“老百姓”如何如何的缘故吧。
可问题也很很明显,如此表述显见是把自己排除在老百姓以外的,见外。在国外,类似的似乎很少听见,而在港台,一般用“民众”或“公众”。比较一下,后者就恰当多了,因为表述者明显也是“民众”或“公众”的其中一员嘛。
笔者当初上大学读中文系,彼时文科生尤其是中文系是自觉优于理科生的,宿舍里有两位颇不睦。为啥呢?抬杠落下的病根儿。那抬啥杠呢?也简单,一个说话总爱带个口头禅:中国人怎么怎么。哈,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呢。但另一位就听着不顺耳了,指前者“仿佛你自个人不是中国人似地”。遂辩论,争执,怒对,面红脖子粗,几乎动手,从此,言不顺耳,不与相谋。公道说,前者的表述的确有瑕疵的。哈哈,此类争执大约也只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中文系的学生宿舍里吧。
好了,再回到“老百姓”这里。1949年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被压迫了几千年的中国“老百姓”有了当家做主人的国民身份---那就是“人民”。那怎么不说“中国老百姓站起来了”呢?显见前者更有主人和自主的感觉。
所以,还是请以“人民群众”来替代“老百姓”吧,最合适;“民众”和“公众”也行。具体至大熊猫事的话,“公民”一词也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