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取消了应举者的门第限制,使平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大为增加,同时也为多年考试未中者留出了一个安慰的通道,形成了特奏名制度。
这是为十年寒窗屡试不中的年老读书人专设的制度。在特奏名中,皇帝特赐给符合条件的年老读书人参加殿试的资格,考试的考题简单化,评卷形式化,从而给予这些年老的读书人奖励一定的功名和官职,让他们获得相应的财富和地位,从而养老无忧,读书无憾。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二月,皇帝下诏,凡是参加进士科六次以上,或者参加其它科九次以上考试不中的,可以获得特奏名资格。
到了宋仁宗时期,又加上了年龄的限制。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皇帝下诏规定,凡是参加进士科考试五次以上不中,年满五十的,或者参加其它科考试七次以上以及六次考试终场时年满六十的可以获得特奏名考试资格。到了南宋孝宗时期,条件更加放宽。
特奏名殿试比正奏名殿试要容易和简单。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发生在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在这次特奏名殿试中,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儒生,在试卷里只写了“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几个字,就获得“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的优待,说明特奏名考试基本上是走走形式而已。
通过特奏名考试后朝廷授官很低,部分特奏名授官只有虚衔,不予实职。而绝大部分特奏名进士只获得了终身都不能出官的下州助教之类的试衔小官。即使能授予实职的特奏名,最多只能做选人(低级文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