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30 二百〇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语音整理
这一章从内容上来看,是写孔子被典雅美妙的音乐所陶醉。从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不仅具有娱乐的功能,还具备教化的功能。
我们过去一说孔子,都说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很少有人说他是一个音乐家。但是从《论语》里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音乐修养是很高的。比如他“在齐闻《韶》”以后,“三月不知肉味”而沉浸其中,更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和体验。那在本章呢?
本章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师挚”。这个人有可能就是《八佾篇》中提到的鲁太师,是鲁襄公时代的乐官之长。基本上和孔子是处于同一个时代,孔子应该是有机会亲耳听到大师挚的演奏。
大师挚带领之下的鲁国宫廷乐队,阵容应该是非常强大的,演奏水平也应该是一流的。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国的宫廷乐队,从《周南》到《大雅》再到《颂》,一路演奏下来,让他听得是如醉如痴,十分享受。但是到了春秋末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鲁国的三桓僭越礼制,“八佾舞于庭”,鲁国公室的政治地位是一落千丈,经济上也仰人鼻息。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供养一支庞大的乐队了,所以鲁哀公把乐队遣散,乐师们也四处谋生。可能孔子就是回忆到这样的一个场景,说了这一段话,此情此景是颇为伤感。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师挚之始”,这个“始”说的是乐曲的开端,在周朝的时候叫升歌,类似于后代音乐中所谓的序曲,一般都是由大师来演奏。而《关雎》是《诗经·周南》的第一首诗。而《诗经》内容的本质,就是歌词,也可以理解成诗、乐、舞三位一体。所以说,《关雎》除了是诗可以诵、可以唱以外,还可以演奏,当然能有伴舞,那就更完美了。
而“乱”这个字不太容易理解,和今天的意思差别比较大。它指的是一种和乐,就各种乐器的合奏,一般都是在乐曲结尾的时候出现。
理解了“始”和“乱”,对本章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就是孔子说,从大师挚开始演奏,到结尾演奏《关雎》,这段时间里,美妙动听的音乐都充盈在耳边。
那这一章的主题是什么呢?是体现了孔子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对于音乐有深刻而透彻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对于古代音乐的演奏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我们知道《诗》《书》《礼》《易》《乐》《春秋》,除了《乐》以外,我们看到的都比较完整;而《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那时候是无法保存的,我们只能从其它的文献的记载中管中窥豹,对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杨伯峻译注
〔譯文〕孔子説:“當太師摯開始演奏的時候,當結尾演奏《關雎》之曲的時候,滿耳朵都是音樂呀!”
〔注釋〕
⑴師摯之始——“始”是樂曲的開端,古代奏樂,開始叫做“升歌”,一般由太師演奏。師摯是魯國的太師,名摯,由他演奏,所以説“師摯之始”。
⑵《關雎》之亂——“始”是樂的開端,“亂”是樂的結束。由“始”到“亂”,叫做“一成”。“亂”是“合樂”,猶如今日的合唱。當合奏之時,奏《關雎》的樂章,所以説“《關雎》之亂”。
钱穆解译
〔解〕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师挚,鲁乐师,名挚。《关雎》,《国风·周南》之首篇。始者,乐之始。乱者,乐之终。古乐有歌有笙,有间有合,为一成。始于升歌,以瑟配之。如燕礼及大射礼,皆由太师升歌。挚为太师,是以云“师挚之始”。升歌三终,继以笙入,在堂下,以磬配之,亦三终,然后有间歌。先笙后歌,歌笙相禅,故曰间,亦三终。最后乃合乐。堂上下歌瑟及笙并作,亦三终。《周南·关雎》以下六篇,乃合乐所用,故曰“《关雎》之乱”。
升歌言人,合乐言诗,互相备足之。
洋洋乎盈耳哉:此孔子赞叹之辞。自始至终,条理秩然,声乐美盛。或以洋洋盈耳专指《关雎》合乐,或以《关雎》之乱专指《关雎》之卒章,恐皆未是。
《史记》云:“孔子自卫反鲁而正乐。”当时必是师挚在官,共成其事。其后师挚适齐,鲁乐又衰。此章或是师挚在鲁时,孔子叹美其正乐后之美盛。或师挚适齐之后,追忆往时之盛而叹美之。不可确定矣。
〔译〕
先生说:“由于太师挚之升歌开始,迄于《关难》之合乐终结,洋洋乎乐声美盛,满在我的耳中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