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农生院建院60周年,农生院的前身是上海农学院,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大。作为曾经是农学院基础部的老师被邀请参加院庆。
原来基础部老师基本都已经退休,我应该是年纪最小的老教师。1995年入职上海农学院基础部,作为一名普通化学老师。岁月悠悠,一转身24年过去了,曾经意气奋发的年轻小伙,如今也是鬓发染霜。24年啊,总有说不完的过往曾经,道不尽的甜酸苦辣。上了年纪的人,总爱念旧,而且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总是念念不忘,而近几天发生的事情或许转眼就忘。
上海农学院,一所平平常常的上海地方院校。学校的最北面是宝南路,宝南路的另一侧居住着当地的居民,我来的那一年七宝老街还没有现在出名,也还没有进行修缮。那台阁路、蒲汇塘桥都是原汁原味,虽然由于岁月的侵袭已经斑斑驳驳。东面新镇路,沿着新镇路往南不远就是如今有名的闵行体育公园。当年这里还都是农田,体育公园还在酝酿中。南面是农南路,西面是七莘路。这些路的两侧曾经都是大面积的农田,春来小麦绿意盎然,油菜花金黄。如今两侧都是高楼林立,人群熙熙攘攘。自1999年合并入上海交大,如今这里是上海交大成教学院,已经没有以前农学院的气息,很多地面建筑悄然消失或更改了模样。或许只有曾经的学生和老师们依稀还会说起当年的教学大楼综合楼以及后建文科大楼,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北门那里的小店,每逢有朋友来,学生毕业聚餐都喜欢在那北门小店里尽兴一把。
当年的上海农学院在市区或许不出名,在上海郊区可谓大名鼎鼎。学成归来,在农村独挡一面,发家致富的大有人在。自己高考那年也曾经把上海农学院作为自己的志愿之一,只是阴错阳差去了别的高校。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于农学院有种天生的亲切感。
可因缘际会,自己竟然成了农学院的老师,在人生路上被深深烙下印记。既然是农学院老师,就得懂得农事,动植物知识,养猪养兔似乎你都得懂,否则如何自称是农学院的老师。农学院是接地气的,农林牧副渔都是农学院最传统的专业。它也是最平易近人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密切相关。
做老师和当学生是那样的不同,当学生简单,自己搞懂就可以。如果遇到听课不明白可以看参考书,问同学或者是向老师答疑。当老师才知道,教会别人远比自己学会难得多。怎么办?只能听有经验老师讲课,学他们是如何把艰深的概念深入浅出地讲解。向年长老师取经,如何备课,写出自己的特色教案。当年的农学院主要抓的就是本科教学,对于基础部尤其如此,基本任务就是教好基础课程。数理化,英语、语文和计算机以及体育课。科目庞杂,可同事相互之间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每周一次的例会也是其乐融融。最开心的是学校每年一次的体育盛会,当时基础部还没有自己的学生,全体老师的任务都是裁判。入场式的裁判队伍总是那样的神采奕奕,挥动的红旗给人以公正。
为了给基础部老师创收,没有自己的学生可不行。从1995年九月开始招收文秘专业学生。相对于农学院其他专业,有这么一个纯文科的专业在当时的农学院也是一股清泉。基础部全体老师悉心呵护,聘专门有经验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只可惜由于与交大的合并,文秘专业只招收了四届。
当年的老师们已退休居多,有些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参加这次盛会,颇有遗憾。为了照顾农学院曾经的老师们,农生学院也专门在徐汇校区和七宝校区安排接送大巴,方便退休老师们来往。大巴上,多年不见的同事再次相见,嘘寒问暖,说不完的知心话,讲不尽的过去情。从七宝到闵行的路途不近,可感觉一晃眼已经到了闵行。菁菁堂前广场上那就是人山人海,在签到处,校友、退休老师以及在校学生、志愿者人头攒动。有老友相逢握手言欢,也有多年的同事互致问候,脸上都洋溢着欢笑。
院庆60周年杂忆 院庆60周年杂忆 院庆60周年杂忆上午九点在菁菁堂开始农生学院的建院庆祝大会。嘉宾、校友、兄弟高校济济一堂,见证农学院60年来的风风雨雨。期间有交大书记、学院领导,以及兄弟院校的致辞,也有学院代表老师和在校学生的发言。
薪火相传六十年,春华秋实兴农田。志存高远人才进,砥砺前行引领先。
饭后去新的农生大楼参观,看着门前济济的人群,有校友,有学生,交大给了农学院一个更好的平台,可以更好站在行业的顶端,引领本行业前行。
没想到,再新的农生院门口自己教过的学生认出了我,除了基础部文秘专业的学生外,还有自己教过化学的学生,虽然已经叫不上名字,但对着我叫一声“谢老师”我已心满意足。
虽然已经不在农学院工作,曾经的那份情义尚在,回娘家最期盼的就是和曾经的同事们聚聚,回忆当年的岁月,说着当年的轶事。
老同事合影2019.5.18 草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