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的意思是凡事都要再三思考后再行事,意指做事要谨慎、考虑周全。对于“三思”,我有自己的理解。
一思:三十原则
曾读到巴菲特有个著名的“双十原则”,大意是:
做什么事、说什么话前,先想想10分钟后你会不会为此而后悔,再想想10年后你会不会为此而后悔,如果会那就不要去做。
这个原则暗含着一个道理,如果把目光放长远,做出理性决策的概率会高一些。如何量化目光长远?一个可行的策略是设定不同的时间节点,考虑在不同时间节点下当如何。
对于“双十原则”若非要做一个补充,我会在中间加一条:再想想10个月后你会不会为此而后悔。通过短期、中期、长期三个时间点来强迫自己思考长远。这便是我的“三十原则”了。
古人讲“谨言慎行”,一个恪守“三十原则”的人必能做到此。想当初,我就犯下了“不谨言”的错误。初到老婆家,与岳父聊天时夸夸其谈,许多话没有逻辑且犯了“有些话不该讲”的错误,使得早一两年岳父反对我和老婆在一起,而今的我起码不会轻易犯类似的错误。
二思:不轻易下结论
在前公司时,有个同事有一点特别厉害:每次我们在会议通过几番争战达成某个结论后,他总能从中挑出不严谨的地方并加以修正。几番下来,他在我心目中树下了形象:原来我们思考的终点,竟然是他的起点。
我的前老板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位大教授,因此每次去向他汇报问题时,我都会对自己的结论再三推敲,生怕犯了错误被他这种逻辑严谨的人批评。来了现公司后,这点我却松懈了。每次向我的现上司汇报时,我的思考是不够充分的。为何?因为在我印象中,有那么好几次被他挑出毛病,并且我发现有些毛病都是一些不该犯的低级错误。
这让我开始警惕了,常犯这种低级错误就会显得我不堪大用——当然我还没到“常犯”这个地步,自然就与职场的许多机会失之交臂了。这一点推广到生活亦如此,如果你身边经常有人办事不妥帖,你就会觉得他不靠谱。
需牢记,不要轻易下结论。你得出一个结论,其实还未达到终点,这其实是你思考的新起点。况且“行百里者半九十”,你所思虑不周的那一小部分往往是最难攻克的。
三思:凡事有前提,前提需推敲
有个前同事很有意思,每次和他讨论问题,他总会打断我并来一句:
等等等等,你为什么XXXXXX
之所以用四个“等”是因为这个同事其实也是个急躁之人,但却是这急躁之人,在讨论问题时恪守一点:凡事有前提。如果你这前提不为真,或存在问题,那这讨论就没有必要进行下去了。
这段时间恰逢买车,我和媳妇说我的一个原则是:不买国五标准的车,因为过几个月广东就不准国五车上牌了,这种车不保值。媳妇当下就挑战了我这个前提,她说:
首先呢,你这车打算开多少年?至少开到接近坏掉吧?那时候卖掉肯定不值几个钱,而且你肯定会优先考虑给身边需要的亲戚的吧?那你还考虑保值干啥;
其次呢,既然国家出了国六标准,那这时国五车价格肯定大跳水,是低价格捡好货的好时机啊!
我媳妇还是棒棒的,她对我的前提进行了推敲,而我却没对此做过多推敲就把它定为了我的一个原则。我们以前学数学的时候,都是先从基本公理开始,由公理得出推论,然后再用公理加推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若数学的公理是有问题的,那整个数学大厦将有很多地基不牢。
说一道一万,凡事有前提,前提需推敲。任何结论都有其前提,不应泛泛而谈,亦不要轻易相信;但凡前提都需经得去推敲,否则从这里出发,你只会得到错误的结论,那不是白费功夫?
查理芒格曾说:如果我今年没有推翻一两个我心爱的结论的话,那我这一年就白过啦!不断证伪自己喜欢的“公理”,智者当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