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坚信,学习好就能成为社会栋梁,成为社会栋梁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快快乐乐过一生。直到我的故事结束,Happy ending!
也没过多少年,那些个支撑着理想的等式就不成立了。又过几年才发现,所谓成长,就是在不断地打破各种等式,把它们先变成约等于,渐渐地就成了不等式。比如:好人不等于所有人减去坏人。成功不等于不失败。富有不等于不贫穷。幸福也不等于不痛苦。
我们总希望把正确的事情告诉孩子,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生。可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怀疑自己曾经了解的世界。前人划分的世界,早已经分崩离析。前人探寻的已知,早已湮灭在更加浩瀚的未知里。在我们自身都逐渐迷失于技术更迭的狂潮之中时,我们又该如何引导下一代?
今天我们谈谈未来的教育与学习。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时代与思想都给出过差异巨大的答案。有人认为,教育是约束人的行为与思想,建立社会规范与共同认知的方法。有人认为,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有价值的人。有人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有人认为,教育就是提升人的能力的过程。也有人说,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我觉得,未来教育的目的也许非常简单,那就是延续人类的文化自信。当然,在未来,这件事说起来容易,想要真正实现却会是很难的一件事。
文化自信包含自我认同感,对生存意义的探讨以及寻求生命快乐的过程。在今天看来这个内涵似乎有点奇怪,自我认同感还好说,生存的意义和寻求生命的快乐跟文化自信有什么关系?而且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难道就真的那么重要?教育嘛,不要让人变得太坏,然后把人成功送上工作岗位就行了,何必搞得那么玄虚?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来思考一下,未来的世界,人们做的工作是怎样的。不必把时间坐标定得太远,二十多年后,今天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们将会面对一个怎样的就业环境呢?
保守估计,一半以上的人并没有什么在今天的人们眼中所谓的正规“工作”。
你或许马上就急了,没工作怎么成?!那怎么挣钱?如何养家?拿什么买房买车?那样别说传宗接代,讨个媳妇都困难了。简直胡说八道。
别急别急,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是按照如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态来看,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只用极少数人的劳动保证全人类的基本生存。早在15年前,美国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例就已经超过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也就是说,维系人类基本生活水平的工农业生产只需要不到百分之十五的人口。而在六十多年前的1950年,在美国的这个比例还是一半左右。这是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如果没有意外,全世界人民都将走向这条道路。机器已经可以代替绝大多数工农业生产活动中人类的工作,而且做得更好,效率更高。
即使是保守一些的估计,30年后,只要有百分之五左右的人口从事生产性工作,全人类就基本可以衣食无忧。工业革命,抢走了农民的镰刀,把他们赶进城市,送进工厂。自动化革命,拿走了工人的扳手和螺丝刀,给他们穿上西装,送进了办公室。所有这一切,只是在区区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完成的。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许多人甚至同时经历着数次产业革命的浪潮。而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下一代革命,就会把办公室里的人们通通赶回家。
在前面的两篇关于未来的专题中,我们尝试着描述了未来的医疗和交通。很明显,在这两个领域里,未来都基本不需要人类插手。健康大数据网络知道每一个人的实时身体状况,人工智能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提供差别化的个体医疗服务。医生们不用去坐诊了,手术刀也不用拿了。因为没有人能比机械手拿得更稳,而且未来理论上根本就没有用手术刀动手术的必要。每个人的血液里都有许多纳米级的医学机器人(这东西不是笔者的臆想,而是早已经在实验当中)。它们可以依据人工智能对你身体的实时判断,随时为你缝合伤口,消灭病毒,切除病变组织,甚至隔离癌细胞。所以未来医学中,人类亲自动手开刀这件事,基本上行不通。你说让医生们去搞医学研究?靠人脑子记忆几十亿人每天的身体健康数据,然后和几百年以来的几亿亿病例进行比对,找出成千上万个健康指标中的相同与不同点,然后依据数据来分析对策?你是不是在跟我开玩笑。。。
交通就更不用说了,人类司机这个职业很快就会成为历史。智能交通工具不需要人的干预,毫无疑问驾驶更安全,效率更高。你想体验驾驶乐趣么?不好意思,回家去玩电子游戏吧。真实的未来道路上交通工具行驶速度超过500千米每小时,而最短间距甚至不到1米,就算让你开你敢么?
只要是你想得出的职业,基本上都会被替代。不必感到惊讶,因为很多例子就发生在我们身边。1983年1月3日,中国的第一家超级市场在北京海淀区开业。那个时候在中国的各个城市分布着成千上万的商场柜台营业员。人们还无法想象如果买东西柜台后面没人该怎么办。而很快,不过几年的时间,大家就忘了在买大米,买油盐酱醋和日化用品的时候找找服务员问价钱了。如今,中国人买东西基本只在乎包邮不包邮,还有几天到双十一,还有几个人记得柜台服务员呢?
律师和法官应该也干不下去了。没有谁能比人工智能把法律条文和案例记得更清楚。交给它们吧,不仅错误率低,工作效率还极高。毕竟人工智能不收红包也不放假。
什么银行、股票交易所、电信营业厅、电网营业厅之类的有人服务窗口通通不用人了。别说未来,今天我都基本不去了。。。
技术服务工作也完全可以自动化。因为人工智能的学习速度和判断力在具体的技术领域完全可以替代人类。今天,人类下围棋都下不过它,你非要说20年以后人工智能不如汽车修理工和养路工人干得好,谁信啊。
各种设计领域也难逃魔爪。想要什么样的衣服,想要什么样的建筑,想要什么样外观的产品,只需要张张嘴跟人工智能说一声。5秒之内给你拿出1亿个备选方案供您选择,如果不满意我这里还有1亿个。。。
回到我们关于教育的探讨,如果不远的未来是这样的状态,我们应该教育后代做些什么呢?唯一剩下的事情,应该就是延续我们的文化了。届时的人们衣食无忧,也基本没有了金钱、国家的概念,寿命长到我们无法想象。一方面被我们的仆人——人工智能伺候得服服帖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完全依赖于它。我们把政治、经济、社会服务、安全、饮食、健康、交通等等都交给了人工智能来管理,过着只能无所事事的日子。那是一个温柔的牢笼,表面上看并非无法突破,但实际上,因为做什么都不可能比人工智能更好,也就做什么都没有了意义。你可以试着炒几个菜,出门去开会儿车,在纸上画画楼房,可是结果就是不管你怎么努力,都不及人家送到手边的万分之一水准。那你做这些又有何意义呢?
可以回头么?对不起,到那个时候就回不去了。就好像今天,我们都被剥夺了种地的权力,你觉得我们能回到农业社会么?
或许你会说,那样的时代还很远吧,三五十年你说的也太夸张了。的确有些远,但我们正在走上那样的一条路。如果方向如此,不论三五十年还是三五百年只是一个程度的差别,它对我们今天的思考还是一样的影响。更何况随着我们人类整体寿命的不断延长,谁还会觉得一百年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呢?
对文化的自信,似乎是未来人类群体延续下去的唯一意义。现在如果回过头再来讲文化的自信包含自我认同感,对生存意义的探讨以及寻求生命快乐的过程,似乎就不会觉得怪诞了。当然,未来的人类文化,肯定远非我们今天所能够理解。我们的音乐、文学、戏剧、影视、绘画等等艺术形式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没有人可以证明人工智能无法理解艺术。如果它驾驭这些艺术的水平远高于人类,那我们就必然也必须创造出更高层次的艺术手法来满足我们的文化自信。否则当人类连娱乐自身这件事都无法自主的时候,就迟早会走到难以为自身存在找到意义的那一天。因为彼时将无法分辨究竟是我们在驾驭着自己创造出的工具,还是工具反过来束缚了我们的灵魂。只有能够自主地寻求生命的快乐,才能找到文化的自信,而只有不断强化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支撑起未来我们生存的意义。
所以,不论未来将走向何方,人类最好的教育应该就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这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也不是顶住生活压力下的强颜欢笑,更不是有差别的只有在看到孩子们时才能露出的笑容——那是孩子们的纯真带给我们的喜悦,而不是我们在感染他们体会生命的乐趣。
如果今天的我们都无法找到生活的乐趣,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在劳作在忍耐在等待在痛苦,为了工作而工作,无法利用文化的自信找到自足、快乐的生活方式,那又怎么能让后代的人们在更加闲适的环境、更加无所适从的世界中理解生命的乐趣呢?所以,要让孩子们看到我们活得安心,过得开心,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充实。不管耳机里听的是贝多芬还是周杰伦,摇滚还是嘻哈,相声段子还是评书,要让孩子们理解生命是享受不同的一种过程,永远不要丧失欣赏与娱乐自身的能力。不论是唱歌还是舞蹈,吹笛子还是弹钢琴,剪纸还是做模型,打游戏还是做白日梦。就算你最喜欢挠痒痒,能挠出感觉挠出状态挠出真性情,从挠痒痒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快乐,内心的平和。只要能挠得精彩,挠有所得,一样是最有价值的生命体验。儒家思想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格物致知”,认为天道蕴含在万事万物之中,只要认真体悟,就能从任何事物中获得真知。道,被解释为万事万物的规律。而我认为,如果套用格物致知的理念,那么“道”其实就是生命的意义,所谓的真知,其实就是快乐本身。
未来的人们,最重要的事情或许就是在不断体验与交换彼此的生命感受。相信彼时的人们对生命的深度与广度将会进入完全不同的理解层次。而教育要做的,就是引导下一代的人们,以对文化的自信为基础,从内心的快乐出发,继续全新的生命旅程。
同教育相对,我们再来谈谈未来的学习。
不论是口耳相传还是著书立说,不论是私塾还是公立学校,千万年来,记忆能力的充分利用是我们学习方法的基础。由于记忆无法遗传,每一个人类个体都不得不重复一遍先祖们走过的道路。从智人开始制作石器到探测到引力波,我们走过了数十万年的时光。可是每一个新生儿对世界的认知,依然被重置到了远古的蒙昧时代。上帝对于我们的遗传技能,就是那样地吝啬,连语言都没有留下。
这种效率低下且十分落后的学习方式让人类吃尽了苦头,因为没有人可以穷尽前人的经验,也就无法避免再犯前人的错误。1363年,鄱阳湖畔,陈友谅大战朱元璋,为了充分发挥自己水军拥有巨型战舰的优势,他发令将所有战舰用铁索连环。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里,如果有人还记得一千多年前火烧赤壁的故事,绝不会让主帅犯下和曹操一样的错误。朱元璋不是诸葛亮,但是他命里带着东北风。结果嘛,陈友谅和当年的老曹一样,甚至比老曹还惨。
这样坑人的学习形态,在未来是否会有所改观?
可以说,随着人类对大脑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肯定,学习本身也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要说,像学校这种落后的学习机构在不久的未来就会消失。把一群孩子聚在一起的想法是可以的,但是围起围墙进行无差别填灌式记忆培养就比较笨了。
因为未来,记忆式的学习形式将成为历史。我们会把记忆的任务更多地从大脑中分离出来,交给机器去完成。世界在前进,历史越来越长,没有人能够记住所有值得记住的事情。但是机器可以。而且拥有了人工智能的机器,可以更高效、准确、人性化地搜索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这一点不必等到未来,今天的技术就已经做得不错。很多的社会经验、新知、方法、技能,人们不再记忆,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拿起手机,在某度的搜索词条中输入几个关键字,结果就会显现在你面前。二十年前,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够背下十几个重要的电话号码以及自己的银行账户号码。可今天,还有人会费心去做这些事情么?单位领导的手机号?你等等,我找找我的手机。我自己的微信号?我也不知道,哎呀那么麻烦干嘛,来扫我的二维码……
更进一步,就是我们对人脑记忆方式的破解带来的人机交流的方式的革新。这个在健康专题中我们已经探讨过。一旦破解了人脑记忆的运作方式,我们就完全可能将一些基础记忆和经验以信息包的形式进行保存和再现。
那个时候,在今天需要很多时间学习的东西(其实就是在不断地重复记忆),将可以在瞬间从信息包复制入人脑中。比如你想学烹饪,很快,你就可以了解你需要了解的一切知识。关于食材、烹饪方法、口味、制作经验等等,你可以做得和任何一位历史上出现的厨神一样好。因为他们的记忆都在你的脑子里。而这个很快的学习时间有多久呢?也就是几秒钟。
对于孩子,只要条件允许大脑发育成熟,就可以把人类基础知识信息包传输到他们的大脑中。包括语言、文字、基础计算、基本认知、交通安全、自然科学等等。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所有知识,几秒钟内学完,还不会忘,还融汇贯通随用随取。——“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
那么,当所有的人类经验与记忆都是U盘一样一插就会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学习么?答案是必须的。我们需要先学习检索知识的科学方法,然后学习利用知识理解世界并发现新知的能力。我们的大脑,最重要的两个能力就是记忆和思考。或许,当人类将自身从枯燥的记忆训练中解放出来之后,就会获得全新的思考和理解方式。或许那个时候,逻辑学、哲学、分析方法论、分类学、认知理论等将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和学习内容,成为人类基础教育领域的主要教授对象。
上个学期你家娃的英语成绩不怎么样,很重要么?请上京东,搜索翻译机。看到这些秒杀价千把块钱的小玩意,是不是心情会好一些呢?
【补记】
就在这两天,有关埃隆马斯克推出的脑机接口的消息充斥网络。
虽然只是在猪身上进行尝试,虽然还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虽然我们对大脑的具体记忆和思考机制还有很多东西完全不了解。但这并不妨碍脑机接口这东西成为新的话题热点。
这正是我们上文中所提到的人机交流方式的革新,或者可以认为是一种终极形式。它所影响的,将是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脑机交流一旦真正实用化,结果一定是颠覆性的。
好处一大把,相信大家都可以瞬间想到很多令人兴奋的例子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警惕技术的进步对我们的社会带来的影响。
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这样的技术是一种福音,有很多漠不关心者,还有不少反感者。就像我们在医疗篇中所提到的,当脑机接口这样的技术把我们最重要的思维、记忆器官进行了加强和改革,人还能称之为人么?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无机物,那么这个比例该怎么衡量?是大脑中有多少记忆被外化存储?还是有多少决策与思想来源于外来记忆与经验的影响?
还有一个让今天的人想起来有些毛骨悚然的命题。如果所有的人,关于世界、历史、认知、定律等的知识全都同质化,成为完全一样的拷贝的时候,个体的差异如何表现?彼时的我们,究竟会不会成为一个超级大脑的无数傀儡?
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的问题,而是人类自身的发展方向的问题。这样的命题,我们能否利用未来的教育方式解决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