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篇,通过回忆在仙台求学期间遇到的严谨公正的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之情;还细细梳理了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心路历程,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如此重要的一篇文章,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尽管可以把教参许多权威的解读推荐给学生,不过我还是力求通过把握语言带动学生发现一些新的突破点,力求实现阅读的个性化。
比如,关于藤野先生的出场,有一个细节的交代:“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一般来说,不管是哪个学段的老师,上课时候会带多少书?学生经过联系发现:两三本足矣,甚至可以不带书。而藤野先生的“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恐怕少说也有五六本之上,足以见得藤野先生是一个备课认真、治学严谨的老师;另外,这一叠书是“挟”着而来,并且“大大小小”,既没有经过整理,更没有放在一个袋子里,传神地刻画出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然而生活中却不拘小节马马虎虎的习惯,跟后边的“据说穿衣服太模糊了”是相符相承的。
又如,文章中几次提到藤野先生的声调是“抑扬顿挫”的,这“抑扬顿挫”的声调传达了先生什么特征?这声调应该是藤野先生讲课说话一丝不苟的态度地体现,是一位学者一贯认真的作风的体现,相当于说讲起话来是有板有眼的。
文中在讲到藤野先生对“我”的解剖实习表示关心时写到“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让学生揣摩用“极有抑扬的声调”说出下面的话该是什么感觉?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学生们通过反复揣摩,试读,又听了老师的范读,对于此处的“抑扬顿挫”心领神会,深刻体验了藤野先生在获悉“我”能顺利进行解剖实习后发自内心的欣慰和高兴。
如果不能批文入情,也不会有个性化解读;如果没有个性化解读,总有没真正读文章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