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那些无法言传的恐惧,成为他在人世艰难跋涉的启端
翻开小学开始歪歪扭扭写日记的时候,我心里蓦的就是一阵悸动,重新追溯那些过往,不知道你是不是也会心疼,而我,有点心疼我自己,比如里面写的《山村老尸》、“七叔很厉害”、迷魂阵、转圈圈……那时候,文字还不够熟练的我,真不知道是怎么记录下这些只言片语,那些恐怖的镜头也许在心里已经有了阴影,即使是长大之后看福尔摩斯探案集,或者看柯南、金田一,恐惧,其实依然潜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深夜回想,那些可怕的记忆在成年的我看来,已经非常幼稚可笑了,只是还是牢牢记住那种战栗的感觉。
而让我心疼的是,假如这份恐惧的阴影笼罩在更幼小的我,还不懂得用文字表述的我身上,那么我会怎么表达这种恐惧呢?我想,也许只有涂鸦了,所谓《儿童恐惧心理学》其实也是基于此的,幼小的孩童还不懂得用语言流畅地表述,也不能如成年人一样勇敢地把恐惧玩弄于股掌之中,甚至觉得只有胆小脆弱无能的人才会畏惧。他们唯有的是稚嫩的表达和凌乱的描绘,而阴影下的那些恐惧,也许从来没有被大人们重视过,我们会把对客体的恐惧投影到真实环境中,却难以引来大人的关注,更难以真切地表达。
想象这样场景,就真的很心疼当时的自己呀。
所以呀,学一点心理学还是很必要的,尤其是对那些尚未懂得表达但是已经知道如何去用涂鸦来表达情绪的孩子我,我想还是值得一看的。比如像《儿童恐惧心理学》的凌乱封面,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甚至看起来就是一次毫无章法的胡乱涂抹,其实,隐喻的往往是真实的内心世界,隐秘的那些往往就是在这里呈现出来的。而这些往往是我们所疏忽的,那么,我们想靠近那有效稚嫩的小心灵呀,我们必须首先懂得有哪些东西,比如“恐惧和情绪”这一章,更多的是理论上的分析,告诉我们,从心理学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怎么了解孩子,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者,可以简要描述这是必然的,也自然可以表达的更加贴切而准确。看了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源自于未知,而未知衍生出来的重重情绪,其实就是内心的真实呈现,在这样的情绪表达中自然就显得真切的了。
接下来告诉读者的是心理的类型和恐惧的情绪具体有哪一些,比如压抑、胆怯、多愁善感、冲动、焦虑等,这些情绪在孩童身上呈现,我们统一都认为是“幼稚”,但是在孩子身上,其实真的千差万别,比如像我在这里看到这幅凌乱的图景,在这里看到的其实是未知和茫然,然而对比了一下这里呈现出的孩子特征才知道,“6岁前只用红色正常,6岁后过度频繁使用,有暴力倾向,对感情自控力差”,“5岁前偏好蓝色,表示有分寸,6岁后大量使用,表示适应力好,但过度使用,表示孩子过于自我约束”。原来,颜色的差异和各种情绪还是有相关的,而这些线条在孩子的心理其实,总是投影各种情绪的,在这里所见的各种感觉才是孩子真正的心理折射。那时候看了之后真的去做了一个实验,孩子如书里所言,绘画的颜色交错,但是圈划的点和线却是交错的,让我心里突的一下,仔细询问才知道,今天小朋友抢了他的五彩笔,让他心里有点不舒服,即使老师已经安慰了他也批评了小朋友,但是他还是觉得心理不舒服。呵呵,见微知著呀,总得感受才好呢。
最后一部分是比较喜欢的,因为划分出来很细致的各种分类,而且给了许多事例,在做了图景分析之后才告诉人们,这里潜藏着哪些东西,比如绘画人类,长画的人物代表着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个人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比如爸爸妈妈,在小孩子的世界里离他最近,自然给予最多的关爱,作者详细列举了各种恐惧情绪,害怕被抛弃、害怕水、害怕高空、害怕攻击性……每一种都有对应的涂鸦可以参照。还别说,我真的去尝试着去试试让孩子绘画,结果他绘画的人是哥哥,为什么呢?因为天天在一起打架抢东西,但是同时又用了不同的颜色,因为他太小,还没办法和哥哥对抗……各种细腻的小心思还是蛮有趣的,
其实,稚嫩的儿童对绘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这个世界也存在着天然的未知和恐惧,不受限制的涂鸦表达,其实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的讯息,涂鸦就是一面镜子,可以在艺术之外提供一扇门,让我们窥探到孩子内心的景观,体会孩子面对的未知和迷茫乃至恐惧,理解得更多,那才是爱的模样吧。也许我们无法直接交流,但是,涂鸦可以给我们一扇窗,让我们与孩子走得更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