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从众效应”,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人为什么会“随大流”?
美国的马克.布坎南在他的《隐藏的逻辑》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社会理论来解释人会“随大流”的原因:布坎南把个人看作是“原子”,或者说是把构成群体世界的基本组成看作是“社会原子”,“社会原子”之间通过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股力量,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模式”
布坎南认为,社会原子有盲目从众的倾向,而这种倾向根源于我们无意识的“深层”模仿行为和有意识的“浅层”模仿行为,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人之于低等动物的优势之一就在于,人是世界上最有模仿能力的生物”。布坎南引用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段话:一般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喜欢通过学习和自省来构建自己的观点,然而却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邻居在想什么,接着盲目从众。
布坎南还举出了著名的“阿希实验”例子,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拿着两张大卡片,一张上面画有一条垂直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相似的线,他让实验者看完两张卡片后,说出三条相似的线条中,哪一条线和垂直线一样长。阿希把其中的两条线画得长短不一,长度的巨大差异足以让一个小孩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阿希在做这个实验时,给实验者下了一个圈套,就是让一些“托”假装实验者,让他们故意说出错误答案,看是否会影响到真正的实验者。实验结果叫人吃惊,单独测试时,真正的实验者没有一个人答错,但他们听到其他人说出的答案是一样时,即便知道是错的,但往往还是会跟随大多数人,也说出了错误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