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读方孝孺

再读方孝孺

作者: 查理的小屋 | 来源:发表于2021-12-27 23:31 被阅读0次

    大殿之上,朱棣请方孝孺写即位诏书:“此事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把笔一丢,怒目相向,边哭边骂:“燕贼篡位!就算是我死,也不会给你写这诏书!”

    朱棣的笑容逐渐凝固,厉声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方孝孺冷笑一声:“九族?就算诛十族奈我何?”

    生命诚可贵,亲情价更高,若为信仰故,二者皆可抛。”这大概就是方孝孺的人生信条吧。

    方孝孺,何许人也?

    明朝学者,“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得意门生,自幼就有“小韩愈”的美誉,是建文帝时期的言官领袖,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

    他是朱允炆智囊团三名成员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是齐泰和黄子澄,此三人组成了建文帝时期的执政天团。可惜,此三位“团员”真真是印证了那一句——书生误国

    方孝孺为后人所熟知的,不是犀利的言辞,不是飞扬的文采,更不是拉胯的执政水平,而是被明成祖朱棣“夷十族”的悲怆故事。

    后世有人说他是铁骨铮铮,是一等一的大忠臣,有人说他迂腐愚忠,不顾家人,是至死不变通的书呆子。

    如果是你,一边是朱棣磨刀相向的837名家人亲友,另一边是为篡位者写即位诏书,你会做如何选择?

    在大义和家人面前,方孝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此举不禁令人百感交集。

    佩服方孝孺面对强权无所畏惧,坚持信仰,慷慨赴死,但也不解,为信仰却全然不顾被牵连的身后人,这样的选择是最优的吗?

    面对生死,他选择了一种最痛快的方式,还搭上了十族的性命。

    方孝孺,嘴硬,骨头硬,心恐怕也是硬的。

    因为这一刻,选择死比选择生容易多了。

    当朱棣气急败坏,命人用刀把方孝孺的嘴割开,一直划裂到耳边,这个场景,不禁让我寒意顿生,想到了电影《小丑》里杰昆·菲尼克斯的经典表情。

    《小丑》剧照(杰昆·菲尼克斯主演)

    残暴的朱棣把方孝孺的亲友拉到了方孝孺面前,逐一杀掉。而即便是如此,方孝孺也不改其志。这一刻,拉上家人,殉君殉道是方孝孺所认为的正确且唯一的选择。

    当然,方孝孺也不是没有感情。史书中写道,当杀到方孝孺的弟弟方弟孝友时,他泪流满面。方孝友反而平静,还安慰说:“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

    据说最后方孝孺被腰斩时,还连续写了好几个“篡”字。

    方孝孺临刑前曾做绝命诗:“天降乱离兮孰知其尤,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

    因此,方孝孺的气节也流传千古,被无数读书人奉为“正学”的代表。

    方孝孺的家乡浙江宁海为他立了一个6.25米的雕塑。

    江苏南京雨花台区设立方孝孺纪念景区,上海也设立了方孝孺纪念馆,来宣传他的浩然正气。

    历史没有如果,可是我常常想 ,如果方孝孺选择隐忍,选择保护十族的性命,那又会是怎样的结局。

    这不禁又让我想到另一个名人——司马迁。

    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饱受身体和精神的巨大折磨,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只为从父亲遗志,写完《史记》。

    方孝孺自然是读过《史记》,他是这样评价史记的:“《史记》之文,如决江河而注之海,不劳余力,顺流直趋,终焉万里。势之所触,裂山转石,襄陵荡壑,鼓之如雷霆,蒸之如烟云,澄之如太空,攒之如绮縠,回旋曲折,抑扬喷伏,而不见艰难辛苦之态,必至于极而后止。”

    这样伟大的著作是司马迁用屈辱换来的,如果方孝孺和司马迁交换了灵魂,司马迁若也是一副鱼死网破的凛然正气,估计就没有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

    可是方孝孺给后人留下的是什么呢?一个遥不可及的道德高地,一个用“十族”共837条生命堆砌的高地。

    我又想到一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一个团队,为了拯救大兵瑞恩,明知道危险重重,但是依然前赴后继,用生命去拯救另一个生命。这样为了拯救他人生命的慷慨赴死,是不是比拉着大家一起死来实现所谓的义气,来得更有意义?

    837人,在史书中只是一个数字,冰冷的数字,甚至历史都没有空间让这些生命留名,可是他们也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了所谓的义,就可以让800多条生命为之而消殒吗?

    活下来,就有希望。生命,不是最重要的吗?

    如有可以,我想对方孝孺说:“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殉道不是不行,至少,要先保护好家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方孝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mu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