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结束一个主题的讨论,再接着讨论其他主题。
想象一下你去动物园观光,结果发现所有的动物全关在一个笼子里。这对动物而言不仅甚为危险,观光者也几乎不可能将所有动物看得真切。不幸的是,有时候一篇文章就可能像个动物园,各种不同的动物(观点)全在一个大笼子里,混乱不堪。当我们写作(及说话)时,我们描述的观点应该组合起来,最好是先完成一个主题的讨论,再接着讨论其他主题。
下面是一篇观点杂糅的文章范例。
原文
1981年,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凭借他对左右脑分工理论的证明获得了诺贝尔奖。根据斯佩里先生的理论,大脑有两个不同的半球,但是功能部分交叠。
大脑左侧负责分析、时间、语言和理性思维。左脑思维是“聚光”思维。右脑是整体的、想象的、非语言的和艺术的。平衡收支、记忆日期或者设定目标任务时,人们依赖的是左脑。每当人们回忆一个人的长相、沉浸于交响乐或者单纯地白日做梦时,使用的是右脑功能。右脑思维是“泛光”思维,而且右脑的训练在学校不常被鼓励,这一点令许多人深感失望。由于大部分西方思维概念来自希腊逻辑学,它是一种线性逻辑系统,因此在西方教育体系中,左脑训练最受鼓励。
总而言之,大脑的左右半球各自擅长截然不同的思维处理方式。基本说来,左脑善于分析,而右脑造善于创造。
注意,尽管上面这篇文章运用了经典结构——包含引言、正文和结语,但是因为观点混杂在一起,阅读和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该讨论再继续几页纸,读者可能会感觉脑袋一团浆糊了。通过该文,我们知道讨论的事物有两项——左脑思维与右脑思维,但是文章描述和论证观点的技巧不足。
修正版1
1981年,罗杰·斯佩里凭借他对左右脑分工理论的证明获得了诺贝尔奖。根据斯佩里先生的理论,大脑有两个不同的半球,但是功能部分交叠。大脑的左右半球各自擅长截然不同的思维处理方式。基本说来,左脑善于分析,而右脑造善于创造。
大脑左侧负责分析、时间、语言和理性思维。左脑思维被称为“聚光”思维。平衡收支、记忆日期或者设定目标任务时,人们依赖的是左脑。右脑是整体的、想象的、非语言的和艺术的。右脑思维被称为“泛光”思维。每当人们回忆一个人的长相、沉浸于交响乐或者单纯地白日做梦时,使用的是右脑功能。
由于大部分西方思维概念来自希腊逻辑学,它是一种线性逻辑系统,因此在西方教育体系中,左脑训练最受鼓励。右脑的训练则在学校中不常被鼓励,这一点令许多人深感失望。
在上面的修正范例中,我们也使用了经典的引言、正文和结语三段式。第二段的结构按照如下方式展开:前两句描写左脑思维,接着用第三句支撑,包括左脑思维的例子。然后是描写右脑思维的两个句子,紧接着支撑句,包括右脑思维的例子。第三段以左右脑思维的发展结果作为结语。
修正版2
1981年,罗杰·斯佩里凭借他对左右脑分工理论的证明获得了诺贝尔奖。根据斯佩里先生的理论,大脑有两个不同的半球,但是功能部分交叠。大脑的左右半球各自擅长截然不同的思维处理方式。基本说来,左脑善于分析,而右脑造善于创造。
大脑左侧负责分析、时间、语言和理性思维。左脑思维被称为“聚光”思维。平衡收支、记忆日期或者设定目标任务时,人们依赖的是左脑。由于大部分西方思维概念来自希腊逻辑学,它是一种线性逻辑系统,因此在西方教育体系中,左脑训练最受鼓励。
右脑是整体的、想象的、非语言的和艺术的。右脑思维被称为“泛光”思维。每当人们回忆一个人的长相、专注于交响乐或者单纯地白日做梦时,使用的是右脑功能。右脑的训练在学校中不常被鼓励,这一点令许多人深感失望。
上面的三段结构也十分经典:引言后面紧接着两个自然段,每一段分别详述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在第二段中,前两句描述左脑思维,紧接着用第三句支撑,包括这种思维的例证,最后是总结句,突出左脑思维的发展结果。在第三段中,前两句描述右脑思维,紧接着第三句支撑句,包括这种思维的例证,最后是总结句,突出右脑思维的发展结果。
——摘自《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第六章 整合相似事物
这一节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就是观点的分类。
这有些类似于数学里的“合并同类项”。当我们写完一篇文章,难免会有逻辑晦涩的地方,这时的原稿拿给读者,读者恐怕难以跟住我们的逻辑,读起来就会很累。
相反,如果我们把这些逻辑晦涩的地方拆分、重组,同类的观点聚集到一起,条理就清晰许多,读者读起来也会轻松不少。
最近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观点类的书,有的我读起来很快,有的读起来却很慢?
我想,答案就在这一章里。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