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新技术的怀疑与恐惧似乎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柏拉图就曾引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学习写作会使人健忘,因为他们不再需要使用记忆力;而书本只会告诉人们知识而不是教授它。对于互联网也许许多人也抱持类似的怀疑:信息的碎片化是否使我们不再能够从纯阅读中汲取知识了呢?在正视这种怀疑前,我们首先要问的其实是,互联网是否让我们越来越封闭?
关于闲聊通讯
闲聊通讯是每周更新的一篇抛砖引玉性质的轻学术文章,我们希望藉由这样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些不一样的认知和思考。也希望你可以参与到我们对于这些与我们生活或近或远的话题的讨论当中,我们期待在评论中看到不同的声音。
我们认为今天的话题很适合作为闲聊通讯的第一辑,因为它关乎此刻正在连接着我们彼此的那层联系——互联网。像是书本之于1989年以前的世界,互联网之于当今的时代,就是那个传播知识,文明和观点的重要媒介。我们本可以期待这种传播和交流可以使人们对不同的观点有所认知,从而学习互相包容,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身处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大概鲜少有人没有目睹过网上的场场骂战,“圈子”之间的种种撕逼。管理人就曾经在准备托福考试期间戒了三个月微博,回归之后总觉得所有人似乎都充满戾气,一碰就炸。许多人更摆出绝对不和圈外人尤其是对家交流的姿态。我们认为这样纯粹关乎于整个谁输谁赢不得就倒向人身攻击的交流对于我们其实并没有什么益处。观点需要互相交流得到才能融会贯通并且。虽然冲突无可避免,但是为了意识到我们自身的主观性,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不一样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我们不认同的那些观点的反驳,我们也能丰富自己的洞见。而这一切,都必须在一个理智文明的基础上才得以成立。
那么是什么让互联网时代的交流变得这么难?一种可能,也许在于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个人化的体验本身。
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体验可能都是不同的,这不仅因为我们会选择去浏览不同的内容,所谓的大数据也在其中发挥着作用。你是否经历过搜索过某个名词之后它就不断地出现在各种搜索推荐之中?这不仅存在于搜索引擎和广告之中,我们的社交媒体也被设计的越来越智能,使得它们能够基于我们过去的浏览推荐给我们那些算法觉得我们会感兴趣的内容。我们也倾向于选择不去关注那些与我们观点相左的账号和内容。简而言之,我们的社交媒体主页往往被个性化成只有和我们相似的观点和表达。在这样被营造出的“全世界都和我们一样”的错觉中,我们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加不包容。
当然这个观点可能也忽略了一些事实。因而另外一个可能的论点是,互联网本身并没有使得我们更加封闭。而是由于互联网给与了我们更多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从而让我们更容易与彼此之间产生冲突,因为历史上由于不同的观点造成的冲突甚至流血事件并不鲜见。而人类的一些心理机制往往更加促成这样的结果。
举个栗子,作为人类我们倾向于高估别人的行为选择和判断和我们自己的一致性,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错误共识效应(false concesus effect)。你是否经历过,和别人发生争吵时,虽然你怎么看都觉得自己是有理的那一方,但对方似乎就是没有办法理解,对方似乎也是如此,从而而让争吵变得更加激烈呢?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效应,我们往往就更加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也更加无法也不愿意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认知偏误呢?理论的提出者认为,我们之所以会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对和可能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产生的不适感。一方面如前文讨论到推荐机制时所说,由于我们通常更多地会认识与接触与我们相似的人,从而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这也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个论点背后的逻辑。而研究者提出的第三个原因,则是因为我们会倾向于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所以遇到比较模棱两可的情形时,会倾向去认为别人的观点与我们一样。
说了这么多,也许我们可以说,互联网虽然在通过个性化的内容推荐等机制让我们的视界一定程度上变得更加狭隘,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类心理和其他一些既有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我们认为,在设计种种社交媒体的过程中时也许设计者们也不该忽略对于促进不同观点之间理性友好的交流的重视。我们开设这样一个栏目,也是为了让各种观点能够竞相争鸣。
对于这个问题,你又是怎么看的?你认为有其他的原因吗?你是否有想要和我们分享的有趣的相关经历?欢迎各位通过评论或私信参与我们的讨论。下周,我们会在读者来稿的栏目中会选出一有些意思的评论与大家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