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此书,心中有些难以平静。一开始读有些抵触用脑死亡来定义一个人的死亡,在我们国家是以心脏停止跳动确定死亡的,这也是最直观,最让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心脏停止跳动,全身的细胞组织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变化。
在医院里,我见过一些脑死亡的人,他们没有生活质量,躺在病床上任人摆布,活不下去,也死不了。每一次给他们吸痰我都觉得很难受。我想他们如果可以选择,一定不会选择这样活着。我见过一位老爷爷,处于深昏迷状态长达20年,一直靠着营养液维持生命。我不知道他能不能感受到痛苦,每一次穿刺留置针时,他的肌肉都不会抽搐,更没有表情变化。但很多时候我都发现了他的眼角有泪水。这样活着与死去有什么区别,很多时候都是家属的执着、无法接受现实的意志。尤其是那些意外出事的人,没有来得及告别,没有来得及说出心中的想法,家属更不能接受。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只是我们经历的告别很多都是不经意间发生,有一个漫长的时间,可以接受的过程。面对突如其来的告别,我们应该如何接受?读完这本书,也跟着东野奎吾练习了一场告别,完成了一场告别。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熏子与瑞慧之间的告别。文中熏子有多放不下女儿,甚至达到了一种偏执的地步,家里所有人都不可以提及瑞惠已经脑死亡,她用各种实验的方法来让瑞惠的肢体维持功能。她用了三年的时间来学着跟瑞惠说再见,每一年都会为瑞惠拍下照片纪念。即便瑞惠永远也不能醒过来,熏子觉得就这样陪着她也不错,只要每天看见,每天照顾她,她就满足了。
直到文末一场真正的告别才让熏子放下。或许那个说着“妈妈,谢谢你!”只是熏子潜意识里渴望又不敢说出来的一幕。熏子心底渴望,又难以割舍,那种复杂的情绪很耐人寻味,难以捉摸。她终于放下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接受,这三年的时间,她心底应该有无数次告别。升起了多少次希望就有过多少次绝望。
如果瑞惠有意志的话,她一定不希望她的亲人因为她的离去这样痛苦,她更想看到她们的笑脸。就像她寻找四叶草并不是想把它摘下来,而是留给其他人,她已经足够幸福了,得到了足够多的爱。
告别需要时间,需要放下,有的人终其一生都不愿接受这个事实,躲在人群里惶恐不安。10年前我奶奶去世,我差不多用了五年时间才能走出来,我为她脆弱的生命,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悲惨命运感到无比痛心!她离开时,我没能及时赶回家,为此我埋怨了自己许多年.....。那种梦里辗转反侧,醒来时怅然若失的感觉折磨了我很久很久......。奶奶一生贫困,我甚至觉得我不应该享受物质生活,一旦生活过得好一点,都是一种罪过。奶奶73岁去世,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这个数字充满敌意,病房里任何一个大于73岁的老年人都会让我疯狂的嫉妒。没能见到她最后一面,成了我多年的心病。直到有一次梦里,奶奶告诉我她生活得很好,没有病痛,没有残疾。我才意识到她最大的心愿便是希望我生活得幸福快乐,而不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怀。
人终其一生都要自己去面对生命的无常,没有人能陪你到最后,所有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早晚都得离开。聚散有时,各生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