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好框架,改变大脑

作者: 5a41eb2ceec6 | 来源:发表于2018-11-12 19:25 被阅读18次

    我们的大脑像一座“城市”,神经元就像一个个学校、商超等“建筑”,突出就像城市里的道路,连接不同的建筑。毫无疑问,当道路四通八达后,城市的效率就高了。

    那么我们如何修路呢?

    1. 突出产出过剩和选择
      此部分在婴儿期发生,因此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2.突出的增添和修正
    每当有新的经历,都会给大脑带来改变,神经元会创造出新的突触与其他神经元产生连接,但这些突触是暂时的,怎么让它们能稳定存在下去?答案是不断走这条路,重复相关的经历。即接触信息的质量和习得信息的数量都会不断地影响大脑的结构。

    专家之所以比普通人学得多,快,深,是因为他们采取了更出色的方式,来组织和利用信息和知识。例如普通人在学习解决问题方法时,会沉迷在各种思维工具和方法。这样的结果是碰到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采用合适工具或方法进行解决。原因是大脑里的相关突触分散。但是专家就不同,他们会分为三步走:

    1. 首先将问题分类:
    • 现状类问题
    • 选择类问题
    • 定义类问题
    • 原因类问题
    • 行动类问题
    • ......
    1. 列出一般解决步骤
    • 界定问题
    • 构建框架
    • 明晰关键
    • 高效执行
    • 检查调整
    1. 找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这再从工具方法库里找找一找,what-why-how,SWOT,思维导图,逻辑树,MECE......
      看看用哪个好点。

    正因为有诸如以上的不同,随着时间溜啊溜,普通人和专家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那么如何模仿专家,有没有什么套路呢?

    在说之前,我们先引入“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人对知识的构建。我们对于新事物的看法和学习,都基于自己的经验集合和信念。而它们就是我们先前的经验、概念、知识。我们可以说学习就是原有经验的迁移

    建构主义我们介绍完了,回到问题上。即能清楚地构建自己原有的经验的知识体系框架,在学习新知识时,再对原有的框架加以增补和修正这样一来,时间越长,要学习的新知识会越来越少,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的越来越快。(ps.这本书是在地铁上看完的,花了40多分钟,当时发了个票圈,同学问是一目十行吗?突然意识到自己表述虽然真实,但影响他人周末刷朋友圈体验,立马删了╮(╯▽╰)╭)反之如果经常盲目试错、推到重来就会慢很多。

    如何判断自己的框架的质量呢?

    王老师在书中给出了三个判断标准:

    • 整体性
    • 调整性
    • 转换性

    具体在实施中,有三种视角的框架搭建方法:

    1. 基于工作流程
      因为是工作流程,所以整体性容易做到,对于调整性和转换性,需要我们在高层次抽象上下功夫。书中王老师举了电销话术到一般销售,再到一般沟通的抽象。
    • 一般营销:用户画像是什么?用户需求分析怎么做?
    • 一般沟通:人类行为基本特征怎么分类?人性的根本弱点有哪些?说服他人的心理学本质是什么?

    如此下来,框架就富有调整型,转换性。不单单能帮助解决手头工作,还能开启管理者视角,加速自己成为高阶管理者。

    1. 基于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
      这个框架的构建有点类似上学时搭建的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但是我们不能真这样做,否则只能成为熟手,成不了专家。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首先找到专业知识背后相同的本质规律。然后按照本专业领域的主要原理和定律来组织知识。

    1. 基于职业目标
      它不仅仅需要包括上面两个框架,还需要加入:
    • 核心素质、与专业无关的通用能力
      我们需要将它们围绕自己的职位目标整合成整体。

    具体的示例,可以关注公众号YouCore回复1003(哈哈,给王老师的公号打个广告~)

    按照以上的做起来,构建好自己的框架,填充,完善,可能两年的经验就可以抵得上别人十年,因为经验积累的多与少不是看时间的“长度”,而是看时间的“密度”~

    以上基于王世民老师的新书《学习力》,当当有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搭好框架,改变大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nc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