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刚出版的时候,很多人推荐了这本书,包括我当年一位文艺好友,推荐我这本书的同时并附带一个哀戚的眼神。我相信,这本书一定有上升到了“人生的意义”这个严肃的层面,所以并不打算读。生活已经一地鸡毛,再去看翻腾别人“爬满虱子的袍子”简直是件更加添堵的事情。在2020年初的这个多事之秋,我突然闲得想看看“别人的袍子”了。
书的内容并不能引起我的好奇,但共鸣是有的。作者骨子里有来自上一辈的坚韧、倔强,同时也继承了贫穷;“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憋闷;立志成功的邻居差一点就成功了,失败的原因让人哑然,一切阻力都因为他是个兔唇;活在自己世界里,到死也没能走出来的室友;以及总觉得还有时间聊聊,但转眼阴阳两隔的同事、师友。
一、亲人离开
“我气急了,想抢下拐杖,他拿起拐杖就往我身上打。打在手臂上,马上是青色的一条。母亲赶紧起身把门关上。父亲咆哮着一步步往门口挪,他右手要拿着拐杖维持平衡,偏瘫的左手设法打卡那扇门,却始终打不开。”——“打不倒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作者的父亲,肉体一旦崩溃,精神再强大也是强弩之末,人太容易就被打到了,再被生活继续蹂躏,并不会一厢情愿的神转折。“皮囊”是人类这种碳基生物的生存核心,会衰老、会失调、会腐烂。无能为力之感!
二、朋友离去
1. 文展
“有时候会做些看上去奇怪的反应,比如,越厌恶、排斥的人和地方,我们却越容易纠葛于此,越容易耗尽自己所有就为了抵达。文展的那种执念,我尝试剖析、理解过,想想他怀抱着这种心态度过的每个日子,会有怎样的生活。”——你想多了,他聪明绝顶,情商也可以,就是倒霉有个兔唇,有了别人击溃他心智的利刃。
2. 厚朴
“他不是假装,他只不过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身上的各种渴求,只是找不到和他热爱的这个世界相处的办法。”——谁的青春不迷茫、不疯狂?作者只是没种像厚朴一样活一回,这并不全是他的错,他的生存压力高于一切,作者市侩的考量和“潜女友”的关系,乱七八糟想得多,在该纯粹的年纪一点不纯粹,想捞好处又拍被看穿。以一种第三方视角讥讽自己那不务实的室友,他如果真的当厚朴一天是朋友,也不会任其在疯狂过后毁灭。作者对于两位混的最惨的朋友都用了相同的描写“找不到了,不接我电话了,联系不上了”,一定要把自己撇清。所以,身边这些人混得不好,正好为你提供了写作的素材,看着他们走在自毁的路上,你采集了灵感,达到了你着急“赚钱”的目的。
“大学四年,毕业工作两年,我一直控制着自己,没学会抽烟、没学会喝酒,没让自己学会发泄情绪的一节极端方式。要确保对自己的一切控制,要确保对某种想象的未来达成,要确保自己能准确地活在通往目标的那个程序里。——作者一直是收的状态,也许目标清晰,也许是没有回头路,更重要的是为了挣钱。你的冷静旁观让我想起了一幅照片,秃鹫盘旋在垂死的非洲婴孩身边,按下快门,成就了经典。但是摄影师也因抑郁而自杀。而《皮囊》的作者,见此惨状,用文学创作出来,然后选择享受着荣誉。
这本书没有提供什么人生指点,如果有什么作用的话就是生活鞭打过我们的地方,我们都快忘了,它又突然跳出来揉揉,让你再次酸疼一下。
三、“小地方人的厚度”
这本书回答了一个我的疑问,为什么小地方来的人在大城市发展的更好?也许就是书中说的,小地方的人更有厚度吧。
不过我所羡慕的小地方的人,家族亲人和邻居一起出来,你帮我拉一起讨生活,从大城市的疏离到安家落户,拥有立锥之地,和当地人一样享受这里的万家灯火,一个温暖又简单的心跳牵动着另一个。所以他们是有厚度的,有过往的村落、有只有老乡才能理解的乡音、吃食、有抬头憧憬和低头耕耘。
不过有一点作者做得比较好,书中提到了叔本华、康德和尼采,其实还有加缪的影子。很好的提醒,我们如果闲得没事儿干,可以看这些人的书。没错,《皮囊》这本书的宣传噱头实在是可以,凭借在出版界的影响力,连刘德华都来为此书说两句好话。想想前人留下那么多经典,却未曾想过用噱头去引导市场,而一本人生感悟集就能霸占排行榜。难道不用脑子,真的用皮囊选的?!
(想起一位圈内知名的圈内大V,利用自己的圈子让很多大V给他背书,书确实卖出去了,但是差评不断。推荐这样书的大V,难道不担心损害自己的IP吗?商业社会脸皮厚求人卖东西没关系,但你得真的帮到别人,这茬完了,你还想割下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