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1st.

作者: 最喜_shelly | 来源:发表于2019-04-02 00:09 被阅读0次

                                                 

    柴静的《看见》中有这么一段话,是读者写给她的:“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而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他写道:“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新闻如此,写文章也如此。所以在我的文章中,我尽量把我的情绪抽离出来,以相对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塑造我的文字。我在文章中表达的生活态度,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这只是我的行为方式,而这方式又恰恰是我喜欢的,也许有幸,会被其他人喜欢。                                 

    尽管这么想,我还是怀疑自己的写作风格。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我这些冗长枯燥的文章,究竟能有多少人从头读到尾?没有新颖的观点,没有猎奇的故事,它只是铺陈着一个女生的生活:杂乱的、无聊的、乏善可陈的。

    所以我也尝试过写一些爽文:一个故事加一个观点,三个故事围绕一个观点;开头是我朋友怎么怎么样,中间围绕着观点来两句,举一个反例;结尾想一段鸡汤文字,把读者感动得一塌糊涂 ,一篇新媒体时代下的套路文完成了。遣词造句没韵味没关系,句子不通顺没关系,只要读者看得懂,我就是“深入浅出”。

    最后出来的文字让我作呕,毫不夸张,我嫌恶那个花30分钟刷出一篇文章的自己。

    然后我就放弃了。我才大一,不急着赚钱,没必要贩卖廉价的文字去换取经济上的补贴。此处感谢爸妈,让我有了很多次试错的机会,所以,我在小众这条路上步履不停。

    身为一个写作的人,自然希望自己的文章有人看,看了之后会有触动。

    我总是在想,如果我坚持下去,会有多少人愿意看呢?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厌倦那些吸人眼球的标题?对那些千篇一律的文字嗤之以鼻?同时在做着白日梦:也许靠着这些没有热血、软绵绵的文字,我就被成千上万的人认识了。

    失败了也没关系。因为写作是爱好,在我的世界还不算夹杂着很强的功利,所以过程是享受的。如果它能给我希冀,给一两个人带来温暖,我都会很有成就感。

    一切都未可知。

    每篇文章发出来前,我都会把它写在本子上,之后才在电脑上打出来,这已经成习惯了。我喜欢笔尖划在纸上的硬核感,这会让我觉得,我始终在坚守。但当我“刷”文字的时候,我是直接在电脑上敲出来的。写完也不会改,在复盘到电脑上的时候,才会做一些简单的修改:逻辑方面的,语句方面的,大多会保持原样。我是一个擅于把文章改得面目全非的人。

    所以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于我,那大概就是:通过记录我微不足道的生活,让自己开心;让其他人知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跟他一样的人。

    以上。晚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April.1st.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sibqtx.html